城廓變遷 據《範志》載:“金興定二年(1218),懷遠大将軍粘割子仁行洛南事,始築土城。”當時城牆低矮,城池狹小。明正統年間(1436—1449),縣令張玑修城浚池并營造縣衙。成化十七年(1481),縣令王琪拓為周圍三裡三分的城池,牆高1.7丈,池深5尺。嘉靖十三年(1534),縣令楊士元又築為石城。後縣令徐旭在城北及東西處各修護城敵台1座。同時在城門左右各築護城敵台兩座,台上各為二重飛樓,并增修縣衙前鼓樓,以居高臨下遠眺四周,利于防守。萬曆二十一年(1593),縣令洪其道又易外牆之小石為大石,用石灰砌成,内牆改沙土為粘土,較前更為堅固。當時有城門3座,東名“長春門”,西稱“永靖門”,南日“朝陽門”,北因靠山未建門,又在南門西邊辟築“恒慶門”,也叫“禹門”。萬曆四十七年(1619),久雨城塌,牆及石基俱為洪水所沖毀,縣令賀貢改石牆為磚面砌牆,明末又被洪水沖毀,至清順治十六年(1659),縣令暢體元修複,用磚和石灰砌成,使其更加堅固。康熙元年(1662),又對南門及禹門再次修葺。自後曆任縣令胡永祚、吳良谟等均有修補。康熙五十九年(1720),城牆又塌,縣令範理重行修補。乾隆八年(1743),由于霪雨連綿,城牆毀損十分之四,又進行了修補。同治六年(1867),城廓倒塌十之八九,知縣張國鈞三易寒暑,将城牆增高3尺,底寬增至兩丈,砌水道36處,增築炮台5座,修繕舊護城敵台5座。#洛南縣##商洛頭條##洛南頭條##陝西頭條##縣城#
乾隆十一年
附圖一

附圖二
明初,劃全縣為12裡,一處牆廓頹廢,各裡皆動員民工修複,秩序混亂。萬曆年間(1573—1619),縣令洪其道将全縣劃為21裡,按裡平均徭役,明令如有沖毀,分段修築。并刻碑記實。
民國時期,兵燹為患,滄桑多變。城内有名建築多數毀于兵火。城池因年久失修,日漸頹廢。民國14年(1925),大水沖毀城東南角20餘丈,知事靳毓英當即撥民夫修補。民國18年(1929),東城角被兵患所毀,又予重修。
洛南縣城系濱河而建,曆代水患較為頻繁,不僅背高臨深,不利于防守,而且河水逼城,危害居民。自明萬曆年間,即在南門外興修河堤,名為護城堤。于堤南拓修園地20畝,植桑養蠶,專修一亭名曰“課桑亭”。崇祯三年(1630),亭地被洪水沖毀,縣令暢體元動員群眾予以修繕。至康熙四十年(1701),縣令陸肇昌征集各裡群眾壘石為堤,長40丈、上寬7尺、底寬1丈、高1丈,并在堤内外栽植楊柳樹,以保護城廓安全。乾隆十一年(1746),整個縣城骨架基本固定,民國時期屢沖屢建。建國後,五十年代在縣河兩岸築南北大堤,堤外植樹,路堤結合,一舉兩得。
明洪武年間,建縣衙于中街北側,居于城正中。正統年間縣令張玑增葺,正德年間縣令趙琮增新。此後楊士元、高绶等縣令相繼舉修,明末毀于兵燹。清初縣令徐徵鳳重建立成。民國14年(1925),知事靳毓英重建木坊,上書“建身坊”。坊前為儀門,左右設角門。民國17年(1928),縣長田芝芳在大門左右建閱報室,拆除原照壁牆,修建新式大門。
原城内有東、西、南3條街道,東西街長1裡多,南街最短,自西而東計有禹門巷等大小巷道14條,街房鱗次栉比,内夾數座祠廟、戲台。城外有東關、西關、南關3廂。明初,東關至文昌祠,西關跨橋至三官殿,居民聚居,幾乎和城内相當。南關至岸頭,禹門口至河沿,附城而居的居民較多。明末遭受兵災匪患後,西關隻剩寥寥數家,南關僅留幾座破屋,東關蕩然無存,清時相繼恢複,至民國才有發展。城内除行政機關聚居外,且建有進階國小、初級中學、女子學校。民國30年(1941),計有商店、錢業、山貨業等總計128家。農曆三、六、九日逢集,商業較前興旺。
現狀 建國後,随着城市建設的發展,在“充分利用原有設施,合理改造老城,以節約資金,縮短時間”的原則下,1952年先拆除南城牆,用城牆土填平城壕,拓建成今之華陽東路(當時作為農貿市場,稱為“新市場”)。1953年又開始拆除西、東城牆,擴建為西、東新街。1970年拆除北城牆,建成環城北路。城區範圍不斷向西寺村、劉墹村和以南擴充,城北各溝岔也出現了很多居民新村,整個城區有4層以上樓房249幢,縣河上建起大橋2座,人行便橋1座。從1993年2月起,縣城進行全面改造,拆除舊房,拓寬街道,建設新街。截止1995年,拓寬取直道路5條,鋪改水泥道路16條,安裝路燈156盞。同時建成縣城水廠和縣城中心廣場。洛南飯店、中國銀行洛南支行、中國建設銀行洛南支行、中國農業銀行洛南支行等一批高層建築環繞廣場,相繼落成。縣城建築面積81.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31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8.2平方米,整個縣城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