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上海福州路又稱四馬路,19世紀50年代初開始辟築。最初建成外灘至今天的河南中路一段,1856年向西延至第二跑馬場,即今湖北路口。1864年又築至今西藏路,全長1453米。随着租界人口激增,四馬路的書局報館、酒樓茶肆與梨園行鱗次栉比,與各色民居渾然一體。

清末時,它的東段有條惠福裡(大約位于河南路以東、江西路以西),沿街與弄内書局報館林立,與河南路轉角的公共租界老巡捕房(原市府禮堂舊址)成為當時福州路上的醒目地标。在這條文化弄堂内外,演繹了近代新聞出版史上一幕幕有聲有色的活劇,至今仍值得我們細細回眸與思索。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昔日福州路(上海市檔案館藏)

種類繁複的各類報紙

上海開埠後,外國傳教士與商人開啟了一系列新聞出版事業,接着國人也陸續興辦起各種報館和書局。19世紀末上海的大小報刊已達幾十種,其中著名的《申報》《字林滬報》《新聞報》《時務報》《中外日報》《求實報》等,在全國享有盛譽。維新變法前後迎來中國人辦報的第一個高潮,尤以一些小報、期刊引人矚目。其中有中國最早以“白話”命名的《演義白話報》,消閑小報《海上奇聞報》等。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演義白話報》,中國最早以“白話”命名的報紙

而到了20世紀初,惠福裡這塊寶地幾乎同時冒出了更多報館和書局,影響較大的有《選報》和 《政藝通報》。

光緒二十七年十月一日(1901年11月11日)《選報》創刊,刊物标明“總發行所在上海四馬路老巡捕房間壁惠福裡”。這是一份文摘性的旬刊,線裝,主要選錄各報新聞言論,也刊登自撰的論說。創辦人趙祖德(彜初),主編先後為蔣智由、王撫士。撰稿者有蔡元培、蔣方震、杜亞泉、烏目山僧、狄楚青等。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

該報創辦于辛醜條約簽訂和清廷允行新政之後,真實記錄了社會的風雲變幻,特别是教育界的思想變遷。蔡元培撰叙,稱贊《選報》“荟域中域外之國文報而抉擇之”、“托體于溫故,取徑于開新”。

該報的宗旨是“開民智”,選材、欄目設定、撰寫論說都圍繞此目的。“内政紀事”欄着重介紹清政府當時推行新政的動向;“外交紀事”着重報道全國各地喪權失地的現狀;“地球各國紀事”則幫助讀者了解各國形勢,包括《各國軍艦表》《各國國用彙志》等材料;“所聞錄”則報道各種傳聞消息;“他言集”譯載外國報刊關于中國問題的評論,而“經濟備覽”“工業志略”“農業紀”“交通紀”“軍事小史”等欄目,則鼓勵國人興辦實業。編者選登這些消息時,經常附加畫龍點睛式的按語。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荟萃曆史真相的《選報》

《選報》荟萃了20世紀初許多曆史事件的真相。如較完整地記錄了1902年至1903年間中國國内外學潮的全過程。《選報》現存56期,因史料價值很高,向來受到史學界的青睐。2018年中山大學圖書館輯編、廣東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全套《選報》,成為圖書館的常備書。

1902年2月,又一份政論性期刊《政藝通報》在惠福裡問世,報址“四馬路老巡捕房東間壁惠福裡”。主編鄧實、黃節。該刊為半月刊,每期約40餘頁,分上下兩篇:上篇言政,設有政學文編、政書通輯、内政通紀、外政通紀、要電彙錄、西政叢鈔等欄目;下篇言藝,設有藝學文編、藝書通輯、藝事通紀、附錄等欄目。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政藝通報》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排印本

從第12期起,該刊增設中篇言史,刊登專題論述中外曆史的文章。該刊創辦目的與《選報》相仿,通過讨論時政,研究社會病狀,探讨一條救國圖存的道路。

《政藝通報》與《選報》也有不同,它每年結束時仿歐美雜志的體例将全年内容分類歸并,出版彙編本《政藝叢書》。《政藝通報》 存世六年多,1908年3月停刊,共出版雜志146期與《政藝叢書》六集。

作新社“新”在哪裡?

作新社是惠福裡較早出現的書局,1901年由戢元丞與日本女教育家下田歌子合作創辦。社址在四馬路老巡捕房東首53号沿街一所樓房内,印刷所則設于惠福裡。

戢元丞把作新社視為出版革命書報、傳播新思想的基地,他的新書廣告闡明其辦社宗旨:

“方今明認維新,變科舉,設學堂,輸入文明,需書孔亟。坊間牟利,百弊叢生,即有二三善本,又皆直譯原書,多與本國國情不适……本社為中東專門學家合資創辦,深有鑒于此,特廣搜東西有用之籍,撷取精英,編輯成書,讀者手此一篇,不啻盡他書百卷……且不惜巨資,購辦新式印機,特請東京名匠自行刷印,白紙洋裝,精美無論,大方君子幸賜覽焉。”

作新社的“新”首先展現在出版書籍内容新。其出版物大緻可分這樣幾類:

一、政治、法律、經濟理論方面的譯著,如《憲法大綱》《新編國家學》《英國維新史》《東西政法類典》《國際法》《貨币論》等。

二、關于中國問題及檢討中國文化利弊得失的譯著,如《白山黑水錄》《興國史談》《中國南北通商攬要》《世界海軍力》等。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白山黑水錄》,作新社藏版

三、地理與曆史學譯著,如《歐羅巴》《北韓史略》《哥薩克東方侵略史》《殖民史》《美國獨立戰史》等。

四、自然科學簡明教學讀本,如《理化學提綱》《新編植物學教科書》《新編動物學》等。

五、外語教材讀本和少量小說,如《華日英三國會話》《東語正規》等。作新社還發行鼓吹民主革命的《大陸》月刊,由留日歸國學生所辦。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新編植物學教科書》,作新社藏版

作新社在出版史上也有創新。首先,中國書籍向來線裝,作新社第一次引進了洋裝書裝訂法,1901年出版的《物競論》《女子教育論》,就是中國最早的洋裝書。其次,作新社第一次使用了新式版權頁,随即得到推廣。

作新社的輝煌期在1902年至1906年,1907年戢元丞被清政府當作革命黨逮捕而瘐死獄中。作新社原址改稱“作新社印刷局”,廣告以新型印刷機與日籍技師相号召,招徕五彩石印告白、圖畫、月份牌、仿單等件。作新社約1909年後消失于四馬路惠福裡。

國人創辦的第一份科技期刊

1900年,三位來自浙江鎮海的年輕人虞和欽、鐘觀光、虞輝祖,抱着實業救國的理想,自籌資金在上海浦東辦了家靈光造磷廠。商業大臣盛宣懷曾派員調查并給予15年專利。可惜資金不足,買不起昂貴的儀器裝置,靈光廠不及半年就關門了。三位年輕人并不氣餒,1901年又和同鄉好友一起在寶善街(今廣東路)辦起科學儀器館,不久移至惠福裡。科學儀器館規模雖不大,卻兼儀器經銷、科學教育和科技出版于一身。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1946年,聯合征信所關于科學儀器館的調查報告(上海市檔案館藏)

1903年3月,科學儀器館的《科學世界》雜志問世。這是國人創辦的第一份科技期刊。虞和欽主編。雜志設立圖畫、理論、原理、實習、拔萃、傳記、教科、學事彙報與小說等欄目。内容涉及電離、電解、原子介、溶液、熱化學、X射線、地質學等衆多學科基礎知識,以及介紹國外化工業新技術、新工藝與外國發明家業績。

以《科學世界》第4期為例,理論欄刊有《氣溫淺說》《論岩石之成因》《有用植物及有毒植物述略》《人類與猿之比較》《論原子量》等;實習欄刊有《電離說平衡論及速度論之講義實驗》《岩石标存略法》;拔萃欄刊出《養成真珠》《胎生魚》《軍書傳遞鸠》《新發明之洗料》《鋁之電鍍用液》等科學趣聞或實用發明知識。《釋化學名》連載對化學元素用詞的規範,作出過很大貢獻。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科學世界》

1904年11月《科學世界》因虞和欽将赴日留學而休刊。這一時期,科學儀器館配合教學及主營業務出版的科技書有:《理化教科書》《化學實用分析術》《實驗化學教科書》《中國礦山志》《地質學簡易教科書》與《科學儀器館實體器械說明》等十餘種。惠福裡的幾年正是它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段。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科學世界》第八期(上海市檔案館藏)

1909年時科學儀器館已從惠福裡遷至棋盤街廣東路口。民國初顧燮光、顧遹光兄弟加盟,科學儀器館開啟新的局面。1921年《科學世界》續刊,在保持原有經營特色的同時,科學儀器館又出版了一大批金石書畫類圖籍。這與主持人顧燮光個人愛好與收藏有關。它的館址1920年代遷至福州路石路東,直至20世紀50年代。近代上海大小書局不下千百家,大都旋生旋滅,像科學儀器館館齡長達五十年的書局屈指可數。

編印白話教科書的彪蒙書室

白話文運動并非“五四”的特産,早在晚清已出現過頗具聲勢的白話浪潮。它催生了一批白話報刊,也催生了一家最早編印白話教科書的書局——彪蒙書室。

彪蒙書室由錢塘人施崇恩(錫軒)創辦,最初設于杭州,1905年前後遷至上海,第一個落腳點就是四馬路惠福裡。施老闆瞄準前景良好的教科書市場,而白話文運動又開始悄然打破中國文言不合的屏障,他前後編了《繪圖蒙學實在易》《圖畫四書白話解》《最新私塾改良教科書》等系列白話教科書。彪蒙的書都配以圖畫,遇到難畫的物事,就在它的用途上表示。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彪蒙書室《圖畫四書白話解·孟子卷》

施崇恩又把“之乎者也”等虛字,分門别類,編成《繪圖速通虛字法》,1903年出版。“緣起”說:

“……哪知道虛字裡面有實在道理呢?如今仔細想想,都均有門類可分的。我現在且列出幾種名目,将一切虛字集攏在一處,每一類先用白話做幾句解說,随即舉例作練習的法子,把虛字嵌在俗語裡面,要小孩子練習得熟,練習熟了,遇着文法中的虛字,也自然而然能領會了。……”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繪圖速通虛字法》

這部書将虛字分成25類,最可貴的是編者能把虛字用圖畫表示出來,使兒童從直覺中學會虛字的适用法。彪蒙書室還推出中國第一部白話字典《繪圖白話字彙》,用白話體寫的中國曆史《繪圖中國白話史》,以及用白話解讀經書的《圖畫四書白話解》等等。

清政府曾先後頒布壬寅、癸卯兩個學制。但學部拿不出自己編的課本,隻得以學部審定名義,規定商務、文明等書局的教科書作為适用課本加以推廣。彪蒙書室的白話教科書品種不少,它的廣告上《繪圖蒙學識字實在易》也冠有“京師大學堂鑒定”的字樣,卻上不了學部推薦的書目表。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繪圖蒙學識字實在易》

彪蒙書室出的書有多種,曾被學部及各省提學士嚴批駁斥,禁止各學堂購用。有人認為,或緣于它通俗化步子太快,被排除在正規課本之外;也有人認為它的白話文譯經,觸犯了“天條”。1908年,彪蒙書室不得不翻印《王陽明先生全集》等古籍維持生計。雖然它在報紙上刊登的教科書廣告仍達70餘種,無奈在教科書激烈的競争中已逐漸敗落,民國初并入廣益書局。

清末與彪蒙書室同在惠福裡、又以出版教科書為主的書局,還有正利厚公司(四馬路老巡捕房東首)、普及書局(四馬路惠福裡47号)、昌明圖書儀器公司(四馬路惠福裡)、群益書社(四馬路惠福裡)與科學會編譯部(四馬路惠福裡26号)等。惠福裡與遙遙相對的棋盤街,幾乎成為當時上海乃至全國教科書的出版發行中心。

清末民初四馬路惠福裡内外究竟曾有過多少書局報館?據筆者考證,除本文上述提到的部分,還有開明書店(四馬路老巡捕房東首辰字15号)、廣雅書局(四馬路老巡捕房東首)、均益圖書公司(惠福裡45号)、藜光社(四馬路惠福裡)、民國南洋圖書局(四馬路老巡捕房東首第23号)以及國學儲存社、神州國光社、亞東圖書館等20餘家。

1914年開始,租界當局在福州路、江西路、漢口路與河南路之間興建工部局大廈(今漢口路193号),惠福裡被拆除。從此這條老上海的文化弄堂消失于四馬路。

近代新聞出版史上,曾有一條繞不開的滬上“文化弄堂”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廈(上海市檔案館藏)

雜志編輯:李紅

新媒體編輯:方亞琪

排版:李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