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盟、旗”是内蒙古地名的曆史印記,“撤盟設市”要留有餘地

在我國5個民族自治區中,内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建制是較有民族特色的,地級的盟、縣級的旗,都是内蒙古差別于其他省份和自治區的一個特色建制。

内蒙古之是以稱之為内蒙古,除了當地的主體民族蒙古族,很大程度是其采用的盟旗制度和特有的行政區劃名稱。

可以說,盟旗是與内蒙古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沒有盟旗,就沒有内蒙古。

“盟、旗”是内蒙古地名的曆史印記,“撤盟設市”要留有餘地

過去蒙古人在大草原遊牧遷徙,無論是橫掃歐亞大陸、入主中原,還是退守漠北,在蒙古人自己心中,是沒有什麼内、外蒙古之分的,有的隻是各種名目繁多的部落之分。

内蒙古名稱的出現,是從漠南蒙古諸部由後金的盟友變為清朝的屬臣開始的。

原本,清統治者對蒙古的稱呼,以漠南、漠北或部落名區分之。清太宗皇太極對歸順的蒙古部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清統治者将蒙古各部固定在一片片土地上,他們隻能在劃定的範圍内遊牧,禁止出本部轄區遊牧,從此草原民族自由地逐水草而居成為曆史。清統治者對蒙古部落代之以滿洲八旗的制度和秩序,将蒙古各部劃分為一個個旗,旗下設佐領(蘇木),所有的蒙古人都編入佐領,平時生産,戰時從征。每旗由一名世襲的劄薩克(旗主)統治,劄薩克按照爵位高低,從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到輔國公各自不等。

終清代一朝,内蒙古地區共有6個盟,即哲裡木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按部落共劃分為49個旗。最多的昭烏達盟有11個旗,最少的卓索圖盟有5個旗。盟長、副盟長從本旗王公中挑選擔任,各盟三年會盟一次。

最先歸順清朝的漠南蒙古被稱為内劄薩克蒙古,他們與清朝的關系最為親密。康熙以後歸順的漠北喀爾喀四部,被稱為外劄薩克蒙古。後來,清朝在青海、新疆、河套西部的蒙古人中間,也建立了完善的劄薩克制度。

康熙年間以後,對漠南蒙古就逐漸以内蒙古稱呼之,内蒙古從此開始成為一個具有政治内涵的地理名詞。

“盟、旗”是内蒙古地名的曆史印記,“撤盟設市”要留有餘地

在如今内蒙古自治區地域範圍内,除了6盟49旗,還有四個較為特殊的地方:察哈爾總管旗、歸化城土默特都統旗、呼倫貝爾都統旗、套西二旗。

察哈爾部過去是蒙古大汗所在部落,歸化城土默特是俺答汗的後裔,他們的地位較高,對清朝統治者威脅也較大,是以清朝廢除了他們的自治權,而改由朝廷派官直接治理。呼倫貝爾地方的巴爾虎人、額魯特人是從其他地方遷徙過來歸順清朝的,由清朝設官統一管理。套西二旗包括阿拉善旗和額濟納土爾扈特旗,他們是由較早歸順清朝的和碩特部和土爾扈特部組成,直屬理藩院管轄,不屬于任何一個盟。

“盟、旗”是内蒙古地名的曆史印記,“撤盟設市”要留有餘地

内蒙古的盟旗制度從清朝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民國雖然實行共和制度,但是在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當地的蒙古王公貴族一直延續着他們的封建統治秩序,保留着對本旗的統治權。

中國共産黨上司蒙古人民發起民族民主革命以後,内蒙古地區廢除了一切封建王公特權,盟旗制度就名存實亡了,但盟、旗作為地名一直延續至今,隻不過頻繁的區劃調整使得各盟的範圍和清朝六盟完全不一樣了,甚至還出現了一些清代不曾出現過的新的盟旗。包括:

察哈爾盟,以原清代察哈爾部左翼四旗為基礎建立的盟,1937年成立,1958年廢除,所屬地區并入錫林郭勒盟。

巴彥塔拉盟,以原清代察哈爾部右翼四旗和歸化城土默特附近各縣為基礎建立的盟,由“僞蒙政府”的德王在1937年11月建立,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随即撤銷。

阿拉善盟,1961年,将阿拉善旗拆分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1980年,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與額濟納旗一起組成阿拉善盟。阿拉善盟建立後一直延續至今。

興安盟,在“僞滿”時期這裡曾設立過僞“興安省”,主要包括清代哲裡木盟的一部分轄境,1946年第一次成立,1952年撤銷,1980年再次恢複。

呼倫貝爾盟,以清代的呼倫貝爾都統旗和僞滿時期的僞“興安東省”“興安北省”為轄境,1948年成立呼倫貝爾盟,先後歸内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管理,2001年10月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

納文慕仁盟,1946年成立,轄境為大興安嶺東部地區,盟首府是今紮蘭屯市。1949年,納文慕仁盟并入呼倫貝爾盟。

“盟、旗”是内蒙古地名的曆史印記,“撤盟設市”要留有餘地

如今内蒙古自治區的三個盟

建立的各盟中,隻有阿拉善盟、興安盟一直延續至今。

而清代的内蒙古6盟中,除了錫林郭勒盟以外,其他各盟已經全部撤銷,在這些舊有的盟的基礎上新成立了地級市。其中昭烏達盟改為赤峰市、哲裡木盟改為通遼市、伊克昭盟改為鄂爾多斯市、烏蘭察布盟改為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盟改為巴彥淖爾市。

僅就這三個盟來說,阿拉善盟、興安盟成立較晚,真正能夠延續盟旗制度本原曆史精華與現實基礎的其實隻有一個,那就是錫林郭勒盟。

原有49個旗也陸續合并,還出現了一些清代不曾有的新旗,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阿榮旗、莫力達瓦旗。一些旗還紛紛改名,如阿巴哈納爾旗更名為錫林浩特市,額爾古納左旗更名為根河市,額爾古納右旗更名為喀爾古納市。

“盟、旗”是内蒙古地名的曆史印記,“撤盟設市”要留有餘地

如今内蒙古自治區的旗

民族文化有很多種,載體形式也豐富多樣,包括語言、文字、歌舞、服飾、手藝、飲食,地名文化無疑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民族文化。

過去,我國各民族自治區中除了内蒙古僅有西藏有自己獨特的地名“宗”,但在成立西藏自治區前後,在“宗”的基礎上将其合并成立了縣,有特殊地名的就隻有内蒙古了。

随着城市化程序的推進,内蒙古碩果僅存的三個盟“撤盟設市”恐怕也隻是時間早晚的事。

作為相當于地區的盟,撤銷設地級市不足為奇,本質上盟和“地區”、“地級市”除了名字外沒有任何差别,都是省級和縣級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劃,但盟、旗依然有着十分明顯的蒙古民族烙印,保留有濃墨重彩的曆史印記。

市、縣用于一般命名是正常的,但對于内蒙古自治區來說,極富民族特色的地名不僅可以彰顯民族地域特色,将這一特殊稱謂的地名完整保留下來,更是一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有序曆史傳承。

“盟、旗”是内蒙古地名的曆史印記,“撤盟設市”要留有餘地

作為曆史的見證,“盟”和“旗”的保留,依然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意義。盟、旗不管當初意味着什麼,如今早已成為蒙古民族的一個符号,采取一種保護是必要的。

就像當年拆除老北京的城牆、城門樓,僅存的正陽門、德勝門箭樓能保留下來,總算是給曆史遺存的“老北京”留下個念象。

為了适應城市化,或許我們可以賦予“盟”一種完全的行政意義上的權力,就像現在享受更多更大權力的那些“地級市”一樣,隻不過我們的這個“市”很特殊,它不叫“市”,它就叫“盟”,這又有何不可呢?

如果我們把盟旗制度當作一塊曆史資源來保護并合理開發的話,那就請留下一處見證。在内蒙古的範圍内,請保留下盟旗這塊招牌吧!

“盟、旗”是内蒙古地名的曆史印記,“撤盟設市”要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