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的模樣,就會暴露出家庭的真相。
董卿小時候,爸爸對她特别嚴格。
每天天還沒亮,她就被父親叫起床,不得不去家門口附近的操場上,還要至少跑1000米。
作為女孩子,她想照個鏡子,都會挨父親的罵:
“馬鈴薯再打扮也是洋芋,你每天照鏡子的時間還不如多看書!”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如今已為人母的董卿一度感到很迷茫。
她說,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度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
直到有一天,她的朋友不經意的一句話,及時點醒了她: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董卿這才恍然大悟,是啊,父母就是孩子感覺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着強大的潛移默化作用。
一個善良、寬容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自然更加懂事、更加有教養;
而一個暴戾、不和的家庭,孩子自然也很難不浮躁、輕浮。
孩子的未來,就藏在家庭的氛圍裡。

和諧的家庭,孩子更有愛
教育家蒙台梭利說,愛是兒童成長的土壤,兒童隻有得到了充分關愛,才能夠具備健全的人格、心智、道德。
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下,孩子的性格會更健康、開朗、樂觀,更容易成為一個善良而有作為的人。
海倫·凱勒在長到19個月時,因為生了一場大病,不幸喪失了聽力視力,變得又聾又啞。
在這樣的情況下,海倫·凱勒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
有一次,她因為嫉妒剛出生的妹妹,竟然把妹妹從搖籃裡使勁搖了下來,所幸沒有釀成悲劇。
盡管如此,海倫·凱勒的父母卻從沒有放棄過這個孩子。
在她犯錯的時候,父母也沒有打罵她,而是給她糖吃,耐心教育她。
在她做出粗暴的傷人傷己的行為時,他們依然深深愛着她,還給她請來了同樣耐心的沙利文老師。
在父母的慈愛和沙利文老師的教育下,最終海倫·凱勒改變了自己的暴脾氣,并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
在她二十四歲那年,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并最終成為世界知名的女作家、演講家和教育家。
海倫·凱勒感慨說:
“也許世界上大多數不幸都有補救辦法,但最不幸的是沒有希望:人類的冷漠。”
是的,如果一個孩子天天生活在冷漠的環境中,就很難變得樂觀、積極;
而如果一個孩子天天被愛滋養,哪怕再不幸,也能依然對生活抱有希望。
愛,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以色列學者費德曼研究發現,父母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能夠同步産生一種被稱為“愛的荷爾蒙”的激素。
在這種激素的作用下,能夠有效減少孩子的焦慮,喚起孩子平靜、滿足的心情和安全感,增加信任,減少恐懼。
也就是說,父母與孩子互動越多、家庭關系越和諧友愛,孩子就會越有安全感就會減少焦慮、增加快樂。
無論是心智健全的孩子,還是不幸患有疾病的孩子,隻有家庭和諧,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孩子才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父母不稱職,孩子受影響
相反,如果父母不稱職,孩子就會受影響。
《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告誡我們:
“對于孩子來講,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優秀的教育家進行最認真的教育,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在電影《告白》種,班主任森口老師的女兒死了,兇手竟然是自己班上的2個學生。
其中一個兇手A渡邊修哉,從小就缺乏母愛。
他好不容易做了個“防小偷”的錢包,拿了個優異獎,以為母親會從新聞上看到。
結果那天母親隻關注了别的新聞,還是沒有關注到他。
為了得到母親的關注,他不惜殺人,隻希望母親能夠回到自己身邊。
這樣的悲劇,其實正源于家庭教育中愛的缺失。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忽視,最開始就是媽媽或最關鍵的撫養者,沒有精力、沒有興趣或沒有能力看到你。
忽視是一件特别容易就産生的事情。
也許父母并不是故意如此,但是往往因為他們忙于工作或其他,而減少了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父母如果總是忽視孩子,不給孩子足夠的愛,孩子就會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恐懼,也就越來越不懂得如何和這個社會友好相處。
有句話說:“沒有不合格的孩子,隻有不稱職的父母。”
不稱職的父母,真的會慢慢毀掉孩子,甚至毀掉自己。
去年4月,涉嫌弑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被抓獲。
這個一路從仙遊縣貧寒的村莊和弄堂走出去,先後就讀于全省和全國聞名的學校的學生,本可以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可他卻最終選擇了一條通往黑暗的道路。
這樣的悲劇,還在持續上演。
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的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且低齡化趨勢明顯,犯罪率急劇上升。
而這一資料的背後,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愛,恐怕孩子就會離家長越來越遠。
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
一位教育專家總結道:
“太過用力的教育,教不出聰明獨立的孩子;毫無章法的蠻力逼迫,隻會牢牢鎖住孩子生命的可能性。教育好孩子,需要良性的引導,以及溫和的陪伴。”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當好孩子的榜樣。
《曾子殺豬》記載,有一次,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趕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曾子的夫人就騙他說:“你先回家待着,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
沒想到,曾子的夫人回到家,竟然看見曾子真的要去殺豬。
曾子的夫人急了,連忙勸阻說:“我隻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
曾子回答說:“這可不能開玩笑啊!
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确的教導。
現在你欺騙他,這就是教育孩子騙人啊!
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把豬給殺了。
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就是給家長最好的啟示。
無論是培養孩子的品行,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都離不開父母自己的言行舉止。
父母以身作則、循循善誘,孩子就見賢思齊、品德兼優。
去年12月11日,“劉詩雯”這個名字,登了上各大新聞網站的頭條,在國際乒聯球星頒獎盛典中,她榮獲“年度最佳女運動員”的稱号。
劉詩雯的成功,離不開她的母親—王麗鳳。
小時候,劉詩雯對母親的印象,就是母親常常站在球台前,認真打球、揮汗如雨。
劉詩雯感到很好奇,就常常站在一旁觀看。
母親注意到了劉詩雯的興趣,就專門給她制作了一隻小球拍。
每天下班,母親就會陪着女兒打球,既是對女兒的陪伴,也是對女兒的訓練。
在這樣的氛圍中,劉詩雯從來不覺得打球枯燥,而是樂在其中。
最終,劉詩雯沒有讓母親失望,将對乒乓球的興趣,發展成為影響自己一生的技能。
有句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為孩子的長遠考慮,會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這樣的父母,會心中有愛、眼中有光,對孩子循循善誘、諄諄教導,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和希望的家庭氛圍中。
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怎麼會不健康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