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從《演員請就位》開始,李誠儒的仗義執言,敢于抨擊影視圈的負面現象的行為就引起了觀衆們的一緻好評。
李誠儒是一位老戲骨,身上帶着一股老派演員的執著與責任,對待演藝事業他永遠都充滿熱情,充滿活力。他是一個戲癡,對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時,他也不允許别人玷污他心目中的表演藝術。

在他自己的脫口秀節目當中,李誠儒再次對自己熱愛的事業和那些不良的現象進行了評價。在片場,李誠儒和小鮮肉們對戲,有些人你根本就很難在劇組裡看到他,盡管這部作品裡有許多他的戲份,但見他一面仍舊比登天還難。
有些人可能說了,這樣不敬業的演員,咱不用他不就得了嗎。事情可遠沒這麼簡單,如今影視圈許多情況是導演無法決定誰來演自己的戲,選擇演員更多的時候是資本來主導,誰投資誰說話就硬氣,而投資者可能是商人,或者其他投機者,他不是搞藝術的,是以她們選人也是按照大資料來定奪,簡單說就是誰流量大誰就更搶手,以流量明星為主導的影視作品自然一切都要以所謂的“台柱子”為主,他不來,大家就都跟着等,誰也不能有怨言,尤其是一些小導演,他們根本沒有任何話語權。
許多年輕演員盡管演技一般,但排場很大,到劇組來要帶着5個助理,4個廚師,還要帶着房車和發電車,搞得自己像國家元首一樣。
到了現場他們對着根本背不下來的台詞開始念“1234567”,念完了他就算完工了,助理給披上衣服之後,他被簇擁着就鑽進了自己的房車,這一天就不出來了。
看過葉京、馮小剛這些導演拍戲的人可能會有印象,葉京拍年代戲,反映大院子弟的題材,他要專門讓這些小年輕到一個廢棄的部隊大院裡去體驗生活,手機全部沒收,方圓幾十公裡内沒公共汽車站,更不可能有計程車,荒郊野嶺的,大家完全過着封閉式的生活,每天軍事化管理,作息安排的井井有條。早上一吹哨就集合出操,被子都疊成豆腐塊,什麼紅色語錄,紅色經典那必須張嘴就來,晚上圍讀劇本,開會溝通,犯錯誤就集體批鬥。經過一個月時間的深度體驗才正式開拍,這一拍可能就是半年的時間。
馮小剛的《芳華》當年差不多也是這個路子,圍讀劇本是最基本的操作,帶助理是根本不被允許的,當然當時的苗苗、鐘楚曦那時候都是新人,她們都還沒有助理,但黃軒當時已經算成名的演員了,他帶了一個助理到劇組,然而當他看見大家都沒有帶助理的時候,他讓自己的助理遠遠站着等,自己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
黃軒當然是個敬業的演員,但這也是整個劇組的氛圍所緻。主要是大家沒有攀比的風氣,所有的溝通和讨論都是圍繞着如何拍好戲,而不是交流着你這個包多少錢,我這雙靴子是什麼牌子。如果換做一個以資本為主導的那種不像樣的劇組,那麼難說大家能有多盡力,心思大概全用在比誰的助理多,比誰的房車進階了。
之是以黃軒、苗苗、鐘楚曦要自己洗漱,自己打飯,自己刷飯盆,一方面是導演想傳達給演員們一個信号,這裡是藝術制造工廠,而不是走紅毯,不是紙醉金迷的名利場。并且《芳華》作為一個反映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文工團生活的作品,大家隻有過集體生活,真正将自己置身于她們的生活之中,才能夠進入到角色當中。每天助理把飯送到房車裡,如何能演好文工團的戰士?
李誠儒認為,如今的問題就是我們這個影視行業太慣着年輕人了,太溺愛我們的孩子們了,社會對于他們過于包容,一個個年少成名,本事都還沒學到人就先紅了,那你說他将來還有必要努力刻苦嗎?脊梁還沒長硬實一個大金袋子就砸他肩膀上了,他能把持住自己嗎?
李誠儒回憶,自己13歲到23歲的時候就是下苦功夫的時候,從來沒有别的想法,社會也不可能讓你有其他想法。且輪不到你呢,就您這點能耐你憑什麼邁過那些身懷絕技的老先生們?你憑什麼比他們更神氣呀。沒有正兒八經十年八年的童子功,你想當演員,當明星,門兒也沒有。
如今我們評價很高的那些老藝術家,老戲骨之是以演技好,品德端正,對工作敬業,原因就在于他們基本功打得紮實。他們也珍惜自己的工作,因為他們為了吃上演員這碗飯确實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這份來之不易的職業對于他們來說自然就是神聖的。
而如今我們一些年輕演員不把演員這份職業當奢侈,因為一切都來得太容易了,憑借一張小臉蛋就大紅大紫,成了天上掉餡餅。
有一次,李誠儒在片場拍戲,一大早來了之後他就開始像往常一樣忙乎着,化妝,鞏固台詞,等了好久從業人員才頂着大太陽晃晃悠悠來了,告訴他,今天收拾收拾,準備放假了,過幾天的戲先不拍了,咱們的主演該聯考了,等他聯考完事再開工。
這一下把李誠儒給氣樂了,瞧咱們這叫拍的什麼戲,像話嗎,您老先生聯考就好好聯考吧,你來拍什麼戲呀。您就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的?您就是如此給自己的未來做規劃的?你這樣一心二用,你是能把知識文化學習好,還是能把戲演好?太荒唐了簡直。
後來像這樣的劇組李誠儒是鐵定不來了,給多少錢也不幹,咱一把年紀了,損失點錢沒關系,關鍵咱丢不起這張老臉。
今天我們的影視行業非常繁榮,每年創造的價值都相當巨大,票房年年重新整理記錄,但今天整個影視行業的紅火都是建立在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和60、70為主的這一代演員基礎上。但随着這一代演員們逐漸退出舞台,我們的90後、00後小演員們能不能成功接班,進而創造新的輝煌,那恐怕誰也不敢打包票。
至少從敬業方面來看,過去一句台詞一二十遍,在現場針對一個道具,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用詞的發音去探讨和糾正的場面是很難看到了。然而我們的從業人員,以及我們普通觀衆也有責任和義務引導我們的下一輩們,孩子們年輕時候多學本事,長能耐,先苦後樂才是正道,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