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聖奧古斯丁的《忏悔錄》

聖奧古斯丁的《忏悔錄》

《忏悔錄》(Confessiones)是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of Hippo,354-430)的自傳體著作,共13部,創作于公元397年至400年間。這部作品概述了聖奧古斯丁罪惡的青年時代和他皈依基督教的曆程。它的現代英語譯本有時會以《聖奧古斯丁的忏悔錄》為題出版,以便與其他同名書籍區分開來。這本書的原名是《十三卷忏悔錄》,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完整的單元,可以大聲朗讀。

《忏悔錄》通常被認為是奧古斯丁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基督教的第一部自傳,是整個中世紀基督教作家的一個有影響力的典範。亨利·查德威克(Henry Chadwick)教授寫道,《忏悔錄》“永遠都是西方文學的偉大傑作”。

一、概述

《忏悔錄》并不是一部完整的自傳,因為它是在聖奧古斯丁40歲早期寫的,他活到76歲,并創作了另一部重要作品《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盡管如此,這本書确實提供了他思想發展的完整記錄,是四、五世紀以來對任何一個人的最完整的記錄。這是一部重要的神學著作,以靈性的冥想和洞察為特色。

在作品中,奧古斯丁描寫了他是如何忏悔自己過着罪惡和不道德的生活。他讨論了自己追随摩尼教和相信占星術的遺憾。他在書中提到了他的朋友内布裡迪厄斯在說服他相信占星術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邪惡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聖安布羅斯在他皈依基督教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前九卷書是自傳性的,後四卷是評論性的,明顯更有哲理。

他對自己的性罪惡表現出強烈的悲傷,并寫了性道德的重要性。這些書是作為對上帝的禱告而寫的,是以書名是基于大衛的詩篇;它的開頭是:“因為你使我們為你自己而存在,我們的心躁動不安,直到它們在你裡面安息。”該作品被認為可分為書籍,象征着三位一體和三位一體信仰的各個方面。

二、各卷綱要

卷一

從幼年到14歲。聖奧古斯丁從他的嬰兒期開始,反思他個人的童年,以得出關于嬰兒期本質的普遍結論:如果因為原罪而放任自留,孩子天生就有暴力傾向。後來,他反思了選擇快樂和閱讀世俗文學,而不是研讀聖經,他後來明白,這些選擇是他應該受到老師懲罰的,盡管他在童年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卷二

奧古斯丁繼續回憶他的青少年時期,他講述了他16歲時犯下的兩個嚴重的罪行:他發展了無神的欲望和從鄰居的果園偷梨,盡管他從來不缺食物。在這本書中,他探讨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和他的朋友偷梨,而他自己有很多更好的梨。他解釋了他在吃梨和把剩下的扔給豬時的感受。奧古斯丁認為,如果他沒有和其他與他有共同罪過的人在一起,他就很可能不會偷任何東西。

卷三

他在迦太基開始了修辭學的學習,在那裡他通過閱讀西塞羅的《霍騰修斯》培養了對智慧的熱愛。他責怪自己對聖經缺乏信心,是以他通過摩尼教找到了一種尋找善惡真相的方法。在這本書的結尾,他的母親莫妮卡夢見她的兒子重新皈依天主教。

卷四

在19歲到28歲之間,奧古斯丁和一個不知名的女人建立了關系,這個女人雖然忠誠,但并不是他的合法妻子,他們生了一個兒子,阿奧德達圖斯。在他回到家鄉塔加斯特教書的同時,一個朋友生病了,在天主教會受洗,稍微恢複,然後去世了。朋友的死讓奧古斯丁很沮喪,他開始思考朋友之愛的意義是凡人之愛還是上帝之愛;他的結論是,他朋友的死嚴重影響了他,因為他對上帝缺乏愛。他曾經喜歡的東西對他來說變得可憎,因為一切都會讓他想起失去的東西。奧古斯丁接着暗示,他開始熱愛自己的悲傷生活,而不是他死去的朋友。他在本書的最後反思道,他曾試圖通過摩尼教和占星術來尋找真理,然而,他聲稱遠沒有摩尼教那麼聰明和傲慢的虔誠的教會成員,卻通過對上帝更大的信仰找到了真理。

卷五

當聖奧古斯丁29歲時,他開始對摩尼教教義失去信心,這一過程始于摩尼教主教浮士德通路迦太基。奧古斯丁對摩尼教的實質不感興趣,但他還沒有找到替代它的東西。他對這些寓言有一種順從的接受感,因為他還沒有形成一個精神核心來證明它們的虛假。他搬到羅馬教書,那裡的教育系統更有紀律。他沒有在羅馬呆很久,因為他在米蘭的教學要求,他遇到了主教安布羅斯(聖安布羅斯)。他欣賞安布羅斯的風格和态度,安布羅斯讓他接觸到一種更靈性的,更具象的上帝視角,這使他成為教會的教長。

卷六

聖安布羅斯的布道使奧古斯丁更接近天主教,他開始傾向于天主教,而不是其他的哲學選擇。在這一節中,他繼續講述了他的個人煩惱,包括雄心壯志。在這一節中,他将一個醉醺醺的乞丐比作“暫時的幸福”,而他迄今未能發現幸福。奧古斯丁強調了他的朋友阿利皮烏斯和内布裡迪烏斯在發現宗教真理方面的貢獻。莫妮卡在這本書的結尾回來了,并為奧古斯丁安排了一場婚姻,奧古斯丁與他的前情婦分離,找到了一個新的情婦,并認為自己是“欲望的奴隸”。

卷七

奧古斯丁的使命是發現善惡背後的真相,他暴露在新柏拉圖主義對上帝的觀點中。然而,他認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他認為他們了解上帝的本質,而沒有接受基督作為人類和上帝之間的中介人。他通過山頂的形象來強化自己對新柏拉圖主義者的看法:“從樹木繁茂的山頂看到和平的土地是一回事,而不是找到通往和平的路……要守住通往那裡的路則是另一回事,這路是由天命所庇佑的,在那裡,那些離棄天命的人就不會去搶劫,因為他們逃避了這條路,因為這是一種懲罰。”從這一點上,他拿起使徒保羅的作品,“使他驚奇”。

卷八

他進一步描述了自己在是否改信基督教的問題上内心的混亂。他的兩個朋友辛普利西亞努斯和龐提西亞努斯給奧古斯丁講了關于馬略·維克多裡努斯和聖安東尼皈依基督教的故事。當奧古斯丁在花園裡沉思時,他聽到一個孩子的聲音唱着“拿起書來讀”。奧古斯丁拿起一本聖保羅的著作(使徒抄本,8.12.29),讀了它開篇的一段,羅馬書13:13-14:“不可荒宴醉酒,不可荒淫淫亂,不可争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稣基督。論到肉體,不要顧忌私欲。這一行動證明了他改信天主教。他的朋友阿利皮烏斯也以他為榜樣。

卷九

為了準備他的洗禮,奧古斯丁結束了他的修辭教學。聖安布羅斯給奧古斯丁、阿奧德達圖和阿利皮烏施洗。然後奧古斯丁講述了米蘭的教會,在他母親的上司下,如何保護安布羅斯不受賈斯蒂娜的迫害。當他和母親回到非洲時,他們分享了奧斯蒂亞的宗教願景。不久之後,聖莫尼卡去世了,他的朋友内布裡迪斯和維瑞昆德斯也相繼去世。在這本書的最後,奧古斯丁通過他新信仰的祈禱來回憶這些死亡:“願他們在這短暫的光輝中以神聖的情感懷念我的父母,懷念我在您的庇護下的兄弟們,噢,父啊,懷念天主教堂裡的兄弟們,懷念永恒的耶路撒冷裡的同胞們,您的子民們在朝聖之旅中從始至終都為之歎息。這樣,她對我最後的請求将在許多人的祈禱中得到更充分的滿足通過這些忏悔而不是我自己的祈禱。"

卷十

奧古斯丁從個人記憶轉向了對記憶本身和自我的内省評價,他繼續反思忏悔的價值,祈禱的意義,以及個人與上帝接觸的方式。正是通過這最後一點,以及他對身體和靈魂的反思,他得出了基督存在的正當性。

卷十一

奧古斯丁分析了創造和時間的本質以及它與上帝的關系。他探讨了與現代主義有關的問題。他認為人的大腦中有三種時間:現在的時間與過去的時間相比,這是記憶;現在與現在的事物有關,這是沉思;以及現在和未來的關系,也就是期望。他依靠《創世紀》,特别是關于創造天地的文本,貫穿全書來支援他的思想。

卷十二

通過他對創造的讨論,奧古斯丁将神聖和世俗的本質聯系起來,作為對《創世紀》修辭和《創世紀》中多種解釋的全面分析的一部分。他認為,聖經就像一股泉水,水流漫過廣闊的大地,真正的解釋可能不止一種,每個人都可以從經文中得出任何真正的結論。

卷十三

通過對《創世紀》的寓言解釋,他發現了三位一體和上帝創造人類的意義。基于他的解釋,他支援休息的重要性和創造的神性:“因為,那時你将在我們裡面安息,就像你現在在我們裡面工作一樣……是以,我們看見你所造的這些東西,因為它們存在,而它們存在,是因為你看見它們。從外表上看,它們是存在的,但從内在看,它們是好的;你已經看到它們被制造出來了,就在你曾經看到它們被制造出來的地方。”

三、目的

忏悔不僅是為了鼓勵皈依,還為如何皈依提供了指導。聖奧古斯丁從自己的經曆中推斷出适合他人的旅程。奧古斯丁認識到上帝一直在保護和引導他。這反映在作品的結構上。在《忏悔錄》中,奧古斯丁以向上帝祈禱開始每一本書。例如,第八冊和第九冊的開頭都是“你打破了束縛我的鎖鍊;我願為你犧牲。”

由于奧古斯丁每本書的開頭都有一個禱告,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的神學教授阿爾伯特·奧特勒 (Albert Outler)認為《忏悔錄》是“恩典的朝聖之旅……追溯奧古斯丁到來的道路上的關鍵轉折點。因為他确信這是上帝的恩典使他如此,這是他内心的一種自發表達将他的自我回憶轉化為對上帝持續的祈禱。"《忏悔錄》不僅榮耀上帝,還暗示了上帝在奧古斯丁的救贖道路上的幫助。

《忏悔錄》寫于基督教合法化之後,它所處的時代與兩個世紀前相比,殉道不再是對大多數基督徒的威脅。相反,基督徒的掙紮通常是内在的。奧古斯丁清楚地展示了他與世俗欲望的鬥争,比如欲望。

奧古斯丁皈依基督教後,很快在公元391年被任命為牧師,然後在公元395年被任命為主教。如此迅速的提升無疑引起了對奧古斯丁的批評。

《忏悔錄》寫于公元397-398年,認為自我辯護是可能的寫作動機。着“我希望采取行動事實上,使我忏悔我的心在你和這本書之前,很多人會讀“書中卷十第一章,奧古斯汀坦白他的罪惡和美化上帝通過謙遜他的恩典,這兩個含義定義“自白”,以便讓他的不完美不僅向批評者,也向上帝妥協。

四、诠釋學

聖奧古斯丁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在出現特别困難的段落時改進聖經的注釋。讀者應該相信所有的聖經都是受上帝啟發的,每個作者所寫的都是他個人所相信的,或者他認為是錯誤的。讀者必須從語言學上區分,并将他們自己的解釋、書面資訊和傳播者和作者最初的意圖分開。

“無論是資訊本身的真實性,還是信使的意思”,都可能出現分歧(XII.23)。資訊本身的真實性是由上帝授予的,他啟發了它的延伸者,并使内容跨越幾個世紀和在信徒之間傳播和推廣成為可能。

原則上,讀者不能确定作者在寫聖經的時候想的是什麼,但他有責任盡量接近最初的意思和意圖,而不與書面文本的文字相沖突。解釋必須停留在“真理之内”(XII.25)而不是在真理之外。

五、評價

許多關于奧古斯丁的資訊直接來自他自己的著作。奧古斯丁的《忏悔錄》對他生命的前33年提供了重要的見解。奧古斯丁并沒有把自己描繪成一個聖人,而是一個罪人。奧古斯丁所承認的罪有許多不同的嚴重程度和性質,例如淫欲/通奸、偷竊和謊言。例如,在第九卷的第二章中,奧古斯丁提到他選擇等到秋季假期的三周後才離開他的教學崗位,而不會造成混亂。他寫道,有些人“可能會說,我讓自己坐在一張謊言的椅子上,哪怕隻有一個小時,是有罪的。”

在1961年由R.S.派恩-科芬翻譯的序言中,他認為這種對奧古斯丁自己過去的嚴厲解釋是有意為之的,這樣他的聽衆就會把他看成一個受到上帝憐憫的罪人,而不是一個神聖的領袖。

考慮到奧古斯汀罪描述是一個相當常見的性質(如盜竊梨當一個小男孩),這些例子也可能使讀者認同作者,進而更容易追随奧古斯汀的腳步他個人的道路上轉換。這種鑒定是《忏悔錄》的保護性和附生性特征的一個組成部分。

由于《忏悔錄》的性質,很明顯,奧古斯丁不僅是為自己寫作,而且是為了公衆消費。奧古斯丁的潛在聽衆包括受洗的基督徒、教友和其他信仰的人。彼得·布朗在他的《身體與社會》一書中寫道,《忏悔錄》針對的是“那些與奧古斯丁有相似經曆的人”。

此外,奧古斯丁有着摩尼教實踐的背景,與摩尼教信仰有着獨特的聯系。是以,忏悔構成了一種鼓勵皈依的訴求。

六、版本

•聖奧古斯汀(1960),《聖奧古斯丁的忏悔錄》,紐約:Image Books,ISBN 0-385-02955-1,約翰·K·瑞安(John K. Ryan)翻譯成英語,附有簡介和注釋。

•瑪麗亞·博爾丁,O.S.B,《聖奧古斯丁:忏悔錄》,海德公園紐約:新城市出版社(聖奧古斯丁作品I/1), 2002 ,ISBN 1565481542。

•F. J. Sheed,《忏悔錄》,Michael P. Foley編輯。第二版,哈克特出版公司,2006,ISBN 0872208168。

•卡羅琳·哈蒙德,《奧古斯丁:忏悔錄》第一卷第1-8冊,馬薩諸塞州:哈佛大學出版社(勒布古典圖書館),2014,ISBN 0674996852。

•卡羅琳·哈蒙德,《奧古斯丁:忏悔錄》第二卷9-13冊,馬薩諸塞州:哈佛大學出版社(勒布古典圖書館),2016,ISBN 0674996933。

•莎拉·魯登,《奧古斯丁:忏悔錄》,現代圖書館(企鵝蘭登書屋),2018年,ISBN 978081298648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