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李參平最早在九州有田燒制出瓷器之後,九州一代的窯元紛紛嘗試燒制瓷器。雖說佐賀藩對瓷器制作和彩繪技法實行嚴格的技術保密政策,但是這些技術還是遭到洩露,傳到九州的其他藩國,之後,薩摩燒、平戶燒、志賀燒等相繼燒制成功。不僅如此,制瓷技術也被傳到九州以外的地方,日本很多地方都開始燒制彩繪瓷器。像是古九谷就是跟柿右衛門、色鍋島和古伊萬裡齊名的彩繪瓷器。
加賀大聖寺藩主前田利治以在九谷發現瓷石礦為契機,指令藩士後藤才次郎前往有田學習彩繪瓷器的制法。後藤才次郎學成秘法後,帶着幾名在長崎遇到的流亡到日本的明朝陶工回到藩國,于1655年在江沼郡九谷開窯,仿造萬曆五彩等明朝彩繪瓷器,燒制九谷燒。
1730年,可能因為藩内财政困難,窯元一度關閉。現在陶瓷界和古董界将中斷之前所生産的瓷器稱為古九谷。其圖案豪放大膽,色彩華美,線條雄勁,氣勢恢宏。除了花鳥、隐士和幾何圖案之外,也不乏秘戲圖案。
九谷燒的燒制中斷80年後,1807年,京燒幕末三名人之一的青木木米(另外兩位為永樂保全和仁阿彌道八)被加賀金澤藩主延請到金澤,金澤藩直營的春日山窯由此誕生于卯辰山。
青木木米不僅是著名的陶工,也是著名的南畫家,可謂文人陶工,其得意之作多為煎茶道具。
青木木米緻力于複興九谷燒,雖然在兩年後回到京都,但是以此為契機,加賀一帶出現了很多窯元燒制九谷燒,如若杉窯、小野窯、民山窯等,加賀成為日本又一個制陶中心。
九谷燒的誕生地大聖寺藩也在豪商吉田屋傳右衛門的牽頭下,緻力于重興古九谷燒,吉田屋窯于1824年開窯。
九谷燒以宴會用大盤和裝飾性大瓶為主,技法主要為釉上彩,有“不言釉上彩,何來九谷燒”的說法。厚重粘稠的釉藥和濃麗的色彩賦予九谷燒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在燒制上主要有“五彩手”和“青手”兩種樣式。
“五彩手”是指用赤、黃、綠、深藍、紫五種色釉在經過本燒後的瓷器釉面中央描繪精美的圖案,釉面的溫潤餘白和豔麗豐富的色彩相得益彰,完美調和,有着令人炫目之美。
“青手”則是在素瓷上不留餘白,不使用赤色顔料,而是采用黃、綠、深藍、紫這四種色彩中的兩種色彩或者三種色彩塗覆整個瓷器,追求色調的調和之美。因為北陸地區冬季寒冷,色調單一。是以“青手”九谷燒多用黃色和綠色,這是為了在款待客人的時候,讓客人由器皿的色彩聯想到積雪融化後的缤紛季節,有着鮮明的季節感覺和獨特的審美意識。
幕末明治時期,九谷燒出現很多有名的陶工,其中九谷莊三為九谷燒的産業化做出巨大貢獻。當時在肥前和濑戶已經根據大規模生産的需求,将素坯制作工藝和彩繪工藝進行專業化分工,由不同的工坊負責,并普及了這種分工合作的方式。
九谷莊三适應時代的潮流,設立了自己的工坊——錦窯,從事在素坯上進行彩繪的工藝。他招募了300多名畫工,和燒制素坯的衆多窯元分工合作,奠定了九谷燒的産業化發展基礎,是以可以稱之為實業家,創立的金襕手樣式色彩華美,圖案精緻,被大量出口到國外。
在1873年的維也納萬國博覽會上,“日本九谷”一舉成名。之後在國外各大博覽會上屢屢獲獎,名揚海外。到了明治20年代,九谷作為出口瓷器的重鎮超越有田獨占鳌頭。現在九谷燒也經常被日本皇室用作外交禮品贈送給各國首腦。
文字:昭靜
編輯:菊子
...THE END...
手工制品,沒有制成完全一樣的可能,這微妙的不同正是樂趣所在。
——川橋吉春(素染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