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一線工廠探秘中國機械“翻身路”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本報記者 張 妮

全球工程機械50強峰會組委會近期釋出的“2021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榜單顯示,疫情期間,入榜的11家中國制造商銷售額逆勢增長,且排名首次超越美國,由全球第三升至全球第一。另據全球權威調研機構Off-Highway Research釋出的資料,2020年,三一集團共銷售98705台挖掘機,占全球挖掘機市場15%的份額,首次奪得全球銷量冠軍。這也是挖掘機産業曆史上第一次有中國品牌站上世界之巅。從國外挖掘機品牌占據中國市場九成以上份額,到現在國産品牌占主導地位,中國工程機械制造經曆了什麼?該行業如何突破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走進相關企業智能化工廠,在一線感受行業發展動态,并與企業及行業專家展開對話。

在一線工廠探秘中國機械“翻身路”

燈塔工廠的自動分揀機器人

與外資品牌博弈

走進三一重機位于上海臨港産業園的挖掘機生産工廠中的房間,放眼望去,幾百台機器人各司其職,忙着切割、焊接、塗裝等工作。每條生産線平均7分鐘就有一台挖掘機下線。在明亮整潔的三一重工長沙産業園18号燈塔工廠,一進門就能看到綠植和魚池。在這裡,八大生産工藝濃縮到一個廠房。物流配送采用全自動立體式配送方式,大噸位零部件從地下運輸通道自動輸送過來,重量較輕的零部件則從空中吊運過來。與傳統廠房相比,這裡的從業人員減少了67%,産能實作翻番。

“在2020年三一挖掘機銷量中,國内市場占比近90%。這主要得益于中國率先控制住國内疫情并實作經濟複蘇”,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向文波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中國政府近年出台“六保六穩”等措施,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這給工程機械行業創造很大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中國的老齡化加速機器替代人工的過程。中國傳統基建行業的勞動力在減少,在替代勞動力方面,挖掘機作為工業機器人也迎合了市場需求。

上世紀60年代,中國開始自主研發挖掘機,與日本幾乎同時起步,但由于工業基礎薄弱,産業發展始終屈居人後。與外資品牌相比,當時的國産機仿佛“工業垃圾”,技術、工藝、性能、品質均全面落後。直到2011年前,國内挖掘機市場上,日本、美國等國外品牌仍占據90%以上份額。而如今的國内市場上,中國品牌已占約75%份額,工程機械大部分産品如挖掘機、高空作業平台等,都已全面替代進口,出口占比正逐年提高。

“為什麼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能起來?首先,國内配套能力已經整體上形成了一個體系。第二,國内工程量大,給工程機械很多施展能力的機會,是很好的練兵場。第三,與國外品牌相比,中國機械的成本效益較高”。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多年市場和技術積累,中國工程機械産業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和壯大。“即便沒有疫情後中國經濟複蘇帶來的時間差,中國機械制造銷量超過國外品牌也是早晚的事”。

在一線工廠探秘中國機械“翻身路”

三一重工長沙産業園18号燈塔工廠中的智能制造生産線

突破“卡脖子”

據介紹,目前,國内工程機械供應鍊體系已經可以滿足主機廠需求,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此前一直存在的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問題。“在硬體方面,油缸、液壓機、發動機一直都是工程機械行業被卡脖子的核心零部件,現在這些核心件三一都已實作自主研發生産。”據三一重機中挖公司總經理胡奇介紹,以前挖掘機被卡的最厲害部件是液壓機。尤其在2015年前後,美國液壓機廠商以各種方式對國内廠商供貨進行限制。2011年前,中國市場上生産出多少台挖掘機取決于當時國際兩大油缸廠在中國市場投入多少産品。“後來我們用了5年左右時間自主研發,終于把液壓機搞成了,全種類油缸也可以自己生産。”

三一泵送公司副總經理蔣慶彬表示,泵車領域同樣面臨“卡脖子”問題。泵車的臂架最高要舉到86米,要求其所用鋼材品質要輕,強度要強,否則容易折斷。“以前我們都是買進口鋼材,價格非常昂貴。現在我們買市面上的普通鋼材,經過自己特殊加工處理變成高強度鋼闆。”

2019年以前,三一泵車的底盤70%以上使用東風、奔馳、沃爾沃等外資品牌産品。現在,三一泵車使用自己底盤技術的比例達75%。“這次疫情擾亂市場,我們買某些外資品牌的底盤需要提前6個月全額打款,6個月後才能供貨,周期非常長。我們就大膽推出了自己儲存的底盤技術。”蔣慶彬解釋道,底盤的核心技術首先在于發動機。發動機的加工精度越高,油耗和噪音越低。液壓件也非常重要。如果液壓件加工精度不夠,打泵時就會很抖,像磕頭一樣。本來打這個位置,結果打到5米以外。“日本企業這方面的技術非常厲害,但現在我們也可以自己生産了”。

據蔣慶彬介紹,在大挖、中挖、小挖等挖掘機産品上,中國品牌與世界領先品牌在技術和品質上沒有什麼差别。中國品牌的優勢在于服務反應速度快,國外品牌的優勢在于技術沉澱更久,老客戶更多。但超大型挖掘機目前是中國企業短闆。比如,日本品牌能做到800噸級,就是一鬥子可挖42立方的土,相當于一個很大的房間。但國内現在隻能做到200噸級。而超大型挖掘機的利潤空間比較大,在礦場等場景使用比較廣泛。此外,受制于發動機性能等原因,在大噸位泵車等其他超大型機械方面,中國企業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技術沉澱。

數字化轉型,要麼翻船要麼翻身

突破“卡脖子”問題同時,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也在尋求數字化轉型。《環球時報》記者在三一智能化工廠的大螢幕上看到,螢幕實時監測各種裝置生産狀态、生産資料等。三一數字化轉型雛形始于2007年。當時,公司挖掘機生産線開始使用焊接機器人。使用機器人後,挖掘機售後問題下降了3/4,使用壽命翻了兩番。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曾表示,面對工程機械和制造業數字化,三一集團要麼“翻船”要麼“翻身”。他認為,工程機械行業遇到兩大機遇:一是中華民族迎來偉大複興的曆史機遇,二是工業4.0時代到來的産業機遇。這兩個交彙點決定了在工程機械行業肯定會發生一次劇變,而這個劇變的支撐點就是數字化轉型。

“現在,我們隻是一個中國本土企業,還沒有成為世界級企業,國際市場的銷售額僅占集團20%左右。未來,我們希望真正成為被國際消費者公認的世界品牌。”向文波表示,希望經過三五年努力,在海外再造一個“三一重工”。

蔣慶彬認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國際化障礙主要在于品牌認知度較低。正如華為手機銷量超越蘋果可能就用了幾年,因為它此前的技術積累長達20多年。工程機械行業也是一樣。“我相信,經過多年技術積累,中國品牌在國際上的認可度将迎來孕育期之後的爆發期”。

“經過多年發展,工程機械已經從最開始的推土機、壓路機、老吊車發展為衆多專業機械和多功能機械。僅從工程機械行業本身的發展來看,産業布局已基本完成,未來更多将往專業化方向發展。”白明舉例稱,特别是工程機械将與其他行業結合,将産生更多特種産品。比如,與煤炭企業結合共同研制相應礦業産品;與消防機構結合,研發應對高樓層消防需求的産品。随着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未來工程機械還可能進入更多家庭,出現更多微小型機械,滿足家庭園林種植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