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閑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朱靈,在東漢末年,先投身于袁紹為将,後轉投于曹操為好将。在《三國志》中,朱靈是曹操陣營之中的好将,名聲僅次于張遼、徐晃等五子良将。
朱靈督三營将士助曹操二征徐州凱旋而歸,回到兖州。本屬袁紹的三營人馬按理應直接回到冀州歸建。可是朱靈因仰慕曹操,認為曹操是明主,就毅然決然地留了下來,更改效命對象,離袁(紹)歸曹(操)。《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是這樣記錄朱靈的有的原話:靈觀人多矣,無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複何之?這句話的大概意思無非是“我閱人無數”、“還沒有碰到過像曹操這樣為人處事”、“曹操是明主”、“現在碰到真的明主”、“我又有什麼理由離開”等等。就這樣,朱靈連同所帶仰慕曹操的将士一同留在曹營,開始效命曹操。抛開六年後的官渡之戰,單看第二次徐州之戰,朱靈離袁投曹還真如神靈點撥,頗有先見之明。原因如下。

其一,名聲差别。
在東漢末年,名聲、名氣就是敲門磚。劉表借助“八及”之一的名聲而單騎定荊州、張邈倚仗“八廚”之一的名号而成為讨董卓的十三路關東聯軍之一、劉備憑借“劉姓”這張閃閃發亮的金字招牌而三分天下有其一等等。袁紹敢在朝堂上橫刀反對董卓廢立漢帝未被殺死反做到渤海郡太守;袁紹以官微力弱之勢而坐上關東聯軍的盟主之位;韓馥迫于形勢而将物産富饒的冀州拱手相讓于袁紹。袁紹,先做太守,再當盟主,後得冀州,這一切都是因為袁紹的名氣。袁紹的名氣則來自“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的汝南袁家。曹操,雖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曹嵩曾官居太尉之位;但曹嵩的太尉是賄賂及捐錢而來,其祖父曹騰是宦官、中常侍。相比之下,曹操的名氣顯然不如袁紹,可謂是大相徑庭。
其二,身份差異。
在封建社會裡,身份、地位就是墊腳石。讨伐董卓之時,袁紹仗是汝南袁氏之後,被遙推為盟主,而袁紹則自封為車騎将軍,領司隸校尉。韓馥讓冀州時,袁紹憑家世及身份而得冀州,袁紹就自領冀州牧。正值曹操二征陶謙之時,即初平四年(193年)夏前後,袁紹先通過界橋之戰,在河北占據優勢;再進剿黑山軍及黃軍巾,斬獲頗豐;後命外甥高幹領并州,擁有冀并兩州。曹操,在讨伐董卓時,因無官職而被袁紹任命為奮武将軍,參與軍事機謀。讨伐董卓不成後,曹操先投奔袁紹;再受袁紹扶植在東郡打敗黑山軍而當上東郡太守,擁有地盤;後與袁紹結盟,擊敗過袁術、陶謙及呂布等人。對比之下,曹操的身份明顯不及袁紹,可稱是相去懸殊。
其三,實力差距。
在戰亂年代,實力、勢力就是硬功夫。董卓憑三千西涼步騎軍而無懼于朝廷百官,專斷朝政。公孫瓒靠麾下八百白馬義進而抵禦外族勢力,稱霸北方。193年6月,曹操父親曹嵩在徐州被殺時,袁紹占據冀、并二州,染指青州,擊破黑山軍,帶甲數萬人。曹操年初剛打敗袁術,解除袁術對兖州的威脅,兵力不足,以緻在征徐州時,袁紹派朱靈督三營助曹操。對照之中,曹操的實力分明比不上袁紹,堪稱是天壤之别。
第二次徐州之戰,朱靈受袁紹之命帶兵助曹操征陶謙得勝欲歸建之時,因被曹操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自願留下,效命曹操。朱靈,在袁紹強大而曹操弱小時期,做出大跌世人眼鏡的舉動——棄袁歸曹,進而實作自己人生道路的新征程。
筆者按:識微見遠,指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展遠景。朱靈,作為袁紹的部将,在受袁紹指令率兵助曹操征徐州陶謙得勝後,不但未及時歸建袁紹,反仰慕曹操人格魅力而棄袁投曹,以此選擇一條不尋常的人生道路。正所謂:長線放遠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