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音樂會》姗姗來到第二期。這一期,是演唱譚詠麟譚校長的歌。
對于這一期,我滿懷期待,因為譚詠麟的歌,記錄着太多人的童年歲月青春時光,同時,他的太多歌曲,都是可傳承的經典旋律。
聽譚校長的歌,就像見到一位知你心事,解你心曲的老友。
另一個期待,則是看七組歌手,怎樣诠釋他的歌曲?畢竟譚詠麟的那些經典歌曲深入人心,完全模仿容易被诟病,隻有融入自己的了解和情感,才能成為自己的獨有版本。
隻是沒有想到的是,張傑和李克勤兩人的表達,竟讓我忍不住地哭泣出聲。他們,讓我看到偶像和粉絲之間,最動人的情感……

<h1 class="pgc-h-arrow-right">張傑《半夢半醒之間》</h1>
張傑演唱的譚詠麟的《半夢半醒之間》,在八九十年代,是火遍大街小巷的一首歌。
張傑講述,《半夢半醒之間》誕生的1988年,他還是一個孩子,晚上無聊到手指扣牆。
我聽到《半夢半醒之間》,也是那個年代,整天抱着收音機,瘋魔般地迷戀這些港台歌曲。
這首《半夢半醒之間》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歌,聽完前奏就可以跟着哼唱,家裡永遠在放着歌,父母心情不好時,會讓我關掉收音機,嫌太吵了。
張傑演唱的《半夢半醒之間》,向譚詠麟表達了這種半夢半醒之間的狀态。
于主題而言,他并不是在演唱歌曲要表達的情感,而是向譚校長表達這種似真似幻的情愫。
現場的配器,是抒情的,是喃喃細語的,也是抽離掉了原曲的編配,純粹應和了此時的場域表達。
這首歌曲變成了張傑個人對譚校長的抒情,并不是大衆的情感寄托。是非常私人化的表達。
<h1 class="pgc-h-arrow-right">李克勤的“無字信”</h1>
李克勤拿出了信件,大家驚詫發現,上面沒有寫一個字,是個空白的信件。
李克勤解釋說:我和他的關系,是不能用任何的文字來表達的。因為所有的都在心中。
譚校長是他唯一的榜樣,強調說是以前、現在、和将來。因為譚校長是他的偶像,是自己追随的榜樣,在他參加歌唱比賽奪得冠軍後,進入寶麗金公司,和譚詠麟成為同僚,後來又一起開演唱會,成為朋友、拍檔。
在“左麟右李”十周年的時候,李克勤特别給自己的偶像兼良師益友譚詠麟寫了一首歌,并當場演唱。
這首歌傾注着李克勤對譚詠麟的真摯情感,所有的心裡話,都寫在了樸實的歌詞中,所有不可言說的感激,都流淌在了動人的旋律裡,雖然是清唱,但有着直抵内心的動人力量。
在李克勤唱的過程中,譚詠麟一直默默流着淚,這樣的表白,能有這樣的歌迷和拍檔,也是他的驕傲和榮光吧。
聽完歌,郁可唯已經泣不成聲。想到自己出道後遭遇的種種困難和無助,她說如果也遇見一位這樣的良師益友,可能也不會走那麼多彎路。
其實對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樣,生命中有一個燈塔一樣的人,生命會有方向,他的光芒也會惠及自身,會更笃定從容,少些挫折和磨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李克勤《一生中最愛》</h1>
這首《一生中最愛》,因為傾注了李克勤對譚詠麟的深情,唱得如此動人。連簡單的配器,也變得恰到好處。
此時,《一生中最愛》已經不是一首簡單的情歌,而是融入他的深摯感情,他在歌唱他們的經曆,他們的音樂生命。
音樂不是果汁售貨機的龍頭,想要什麼口味,隻要一按就會自動流出來,而是情感、技巧,以及思想的完美相融。
此時的李克勤,就達到了此種境界,歌聲自在地将他的情感表達得痛快淋漓。
唱完一遍後,李克勤和譚詠麟一起合唱這首歌,“左麟右李”再次搭檔合作,《一生中最愛》成為他們記錄時光、表達心聲的心曲。
将最美的旋律唱給最愛的朋友,這是多少人向往的時刻,此刻,李克勤和譚詠麟的演唱,讓我想起好友,想起至交,想起曾經的美好時光。
唱完後,張傑想起和偶像張學友之間的邂逅,隻是當時自己整個人是懵的,隻知道一邊哭去了,卻沒能和張學友好好唱一首《祝福》。
結語:
追星追到可以和偶像一起同台演唱,甚至音樂成就超越偶像,才是一個歌迷的至高修為吧。
隻是讓人想不通的是,現在很多的無腦粉絲,隻知各種維護偶像利益、控評,并不懂得“偶像”的真正含義。
偶像不是“完美”的人,他也會有凡人的缺點,某些作品也會不盡如人意,但他身上的閃光點,足以能夠将你照亮,因為你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特質”。
偶像就是那個引領你前行的人,他的才華、他的人品,他對世事的洞見等等,讓你追随他的腳步,可以走得更快,更笃定,更從容。
通過《時光音樂會》,讓我看到了張傑和李克勤是怎樣做“粉絲”的,而且知道了,擁有一個良師益友一般的“偶像”,是多麼幸福且幸運的一件事。
因為,良師益友,會像一盞明燈,照徹我們的靈魂,使我們也有了一點點的光彩……
(喜歡竹心的原創文章,歡迎點贊、關注、轉發,會持續更新《時光音樂會》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