豭豬(豭豬),◆公豬。○《漢書‧翟方進傳》:“會[北地][浩商]為[義渠]長所捕,亡,長取其母,與豭豬連繫都亭下。”○[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今[湖北]謂牡豕為豭豬。”
艾豭(\艾猳),◆老公豬。亦借指面首或漁色之徒。語出《左傳‧定公十四年》:“[衛侯]為夫人[南子]召[宋朝]……過[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杜預]注:“艾豭,喻[宋朝]。艾,老也。”○[陸德明]釋文:“豭,牡豕也。”○[漢][王符]《潛夫論‧賢難》:“懼失麟鹿,而獲艾猳。”○[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神仙‧神名誤稱》:“坊曲娼女,初薦枕於人,必與其艾豭同拜此神(指[白眉神]),然後定情。”○[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四》:“欲漁男色,又懼為艾豭之事為子孫羞。”
寄豭,◆寄放在別家傳種的公豬。喻指在別人家淫亂的男子。○《史記‧秦始皇本紀》:“夫為寄豭,殺之無罪。”○[司馬貞]索隱:“豭,牡豬也。言夫淫他室,若寄豭之豬也。豭,音加。”○[章炳麟]《訄書‧雜志》:“[全紹衣]顧責之以奪情、背交與寄豭之戮。功名在壺鑑,而以三疵成罪,豈不瑣哉?”
豭豚,◆1.小公豬。後泛指公豬。○《禮記‧雜記下》:“凡宗廟之器,其名者成則釁之以豭豚。”○[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霍筠》:“蔑倫之人,不足為釁鐘之豭豚,虐懲之亦不為過。”○[章炳麟]《訄書‧解辮髮》:“[歐羅巴]諸國來互市者,復蚩鄙百端,擬以豭豚。”◆2.古人佩豭豚形象之物,表示勇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裴駰]集解:“冠以雄雞,佩以豭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帶之。”
牲豭,◆祭祀用的公豬。○[宋][蘇舜欽]《和馬承之<古廟>》:“尚應名竹素,不復祭牲豭。”
豭喙,◆豬嘴。○《左傳‧昭公四年》:“顧而見人,黑而上僂,深目而豭喙。”○[杜預]注:“口象豬。”
豭尾,◆公豬尾巴。辛亥革命前後對男子髮辮的貶稱。○[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由是引犬羊為同種,奉豭尾為鴻寶。”
豭狗,◆豬和狗。喻行為卑劣之人。○《明史‧黃道周傳》:“[衛][開方]不省其親,[管仲]至比之豭狗。”
豭熊,◆熊的一種。亦稱羆。○[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熊》:“羆,頭長腳高,猛憨多力,能拔樹木,虎亦畏之。遇人則人立而攫之,故俗呼為人熊。○[關]西呼豭熊。”
人樣豭駒(人樣豭駒\人樣蝦胊),◆形容人幹癟猥瑣。 蝦胊, 即蝦幹,比喻貌醜而駝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