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年以來近50隻紅隼被救護 鄭州緣何成紅隼生活熱土?

大河報記者 劉瑞朝 攝影 白周峰

今年以來近50隻紅隼被救護 鄭州緣何成紅隼生活熱土?

一隻小紅隼,牽出鄭州生态改善的密碼。最近幾年來,紅隼,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型猛禽,飛出山區,飛離林地,飛到綠城,飛進市區,在居民的陽台上做窩下蛋,育雛生活。

根據鄭州市野生動物救護站統計的資料,今年前兩個季度他們已救護46隻紅隼,5月至7月是紅隼的繁殖期,這個數字還會繼續增加。與此同時,同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紅角鸮被救護數量相較往年也大幅增加。其背後,是鄭州逐漸向好的生态環境和群眾野生動物保護理念的加強。

今年以來近50隻紅隼被救護 鄭州緣何成紅隼生活熱土?

【救護】一隻小紅隼落難毛坯房 右側翅膀受傷、已獲專業救治

7月7日上午,鄭州市區中州大道國基路附近的璞譽園小區維修工王建傑,再度撥通了鄭州市野生動物救護站的電話。

“過了一夜,紅隼還是不能自主飛翔,你們快點過來救助吧。”鄭州市野生動物救護站曾交代他們試着喂養這隻紅隼,再觀察一個晚上,如果還是不能飛翔,就聯系他們現場救護。

上午11時許,大河報記者和救護站從業人員趕到璞譽園。到了現場,才發現該小區還沒有交房,裡面都是毛坯房。小區物業的幾名從業人員走出大門,拿着一個紙箱,紅隼就站在裡面。簡單的交接後,紅隼被轉移到了救護站的專用救護箱。

在他們幾個看來,這隻紅隼的出現,純屬意料之外。5日晚,他們正在例行驗房,到1号樓2單元30樓的303房間,剛推開房門,就看到了這隻小家夥。一開始,他們并不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看到它不能飛翔,就帶回了辦公室内。

出于好奇,他們将紅隼拍照發了朋友圈。很快,就有朋友回複說,這是貓頭鷹,随後就被否定,有知道情況的朋友說,這是紅隼,如果私自喂養,是要犯法的,建議快點聯系野生動物救護部門。

擔心紅隼餓肚子,他們先弄來了一些熟肉,但紅隼視若無睹。後來,他們又從外面拿了一些生肉回來,切成了小塊,放到紅隼面前,紅隼很快速地“消滅”了這些還帶着腥味的生肉。而在喂它的過程中,王建傑的手背還被它撓了一下。

他們聽從鄭州市野生動物救護站的交代,喂養了紅隼,又觀察一個晚上,希望它能自己飛走。但到了7日早上,紅隼的情況依然沒有得到改觀,是以才再次聯系了救護站。

這隻紅隼被拉到救護站後,經過觀察和檢查,從業人員發現它的右翅有輕微傷。“有可能是試飛過程中,遇到玻璃和其他障礙物,發生了意外。”從業人員說,他們将會對這隻紅隼進行養護、治療,十天左右放歸大自然。

今年以來近50隻紅隼被救護 鄭州緣何成紅隼生活熱土?

【變化】最近兩年被救護紅隼大幅增加 由每年30多隻增至60隻左右

不要小瞧了這種鳥類,它可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鄭州市野生動物救護站站長董朝偉說,紅隼屬于小型猛禽,以大型昆蟲、小型鳥類、青蛙、本地蜥蜴等為食。最近幾年來,鄭州市救助的紅隼數量明顯增多,且有候鳥變為留鳥的趨勢。

2019年全年,他們救護的紅隼有30多隻。到了2020年,紅隼的救護數量接近60隻。今年前兩個季度,他們救護的紅隼已經達到了46隻。而每年5-7月是紅隼的繁殖期,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還會救護到紅隼。另外,今年中牟縣寄養點也救助了十多隻紅隼,加到一起也接近了60隻。

這是較為欣喜的變化。大河報記者在璞譽園小區采訪時,物業公司的一個從業人員說,他從小到大就沒怎麼見過紅隼這種鳥,它們應該是屬于山區森林裡的鳥類。但從去年冬天到現在,他已經發現了兩次。一次是冬天天冷時候,一次是小紅隼落到他所工作的小區,他還觀察到有兩隻成年紅隼在小區周圍盤旋,它們應該是找尋孩子的鳥爸鳥媽。

“今年我們站救助了46隻,有3隻因為病情或傷情嚴重死亡,但整體存活率在90%以上。”董朝偉說,這46隻中有十多隻成年紅隼,其它的都是幼鳥。特别是夏天以來,救護的幼鳥最多。

紅隼救護,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他們會喂一些面包蟲、大麥蟲;10天以後,開始喂雞肉、豬肉、一些肉絲;再過一個星期,他們就會喂一些帶毛的食物,輔助紅隼的野化訓練,因為最終它們要被放歸大自然。在最後一個階段,他們會将紅隼放進一個大籠子内,他們同類之間并不打鬥,和平相處,反而有利于它們的野化訓練,提高它們野外生存的能力。

今年以來近50隻紅隼被救護 鄭州緣何成紅隼生活熱土?

【析因】生态環境改善與市民保護意識增強 充足的食物來源吸引紅隼“安家落戶”

那麼,為什麼最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紅隼出現在鄭州市區廣大公衆的視野?

董朝偉說,正常情況下,紅隼栖息在山地、森林、草原這樣的環境中。但是,越來越多的紅隼在鄭州市區生活,原因有三,一是整個生态環境的改善,二是充足的食物,三是鳥類的安全感。

前兩個原因是密切相關的,唯有生态環境改善了,才會有更多的野生動物在這裡生存,紅隼的食物來源也才能得到保證。而這也就意味着,從下層到上層的食物鍊較為完整,其背後依然是良好的生态環境。

鳥類的安全感,來源于城市居民的包容心和愛鳥意識,不會傷害它們,這也是它們選擇在這裡安家的重要原因。

大河報記者了解到,紅隼屬于候鳥,每年冬春季節都要到南方或山區越冬。董朝偉說,紅隼一般每窩下4-5個蛋,孵化期28-30天,育雛期一個月。但是,這幾年來,他們發現有紅隼在鄭州市區居民的陽台上繁殖,在高架橋的橋洞裡面繁殖,在燈柱的高處繁殖,說明越來越多紅隼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圈子。

另外,他們還發現紅隼有從候鳥發展到留鳥的趨勢。因為在秋季、冬季時候,他們也在鄭州市區救護過紅隼,而這種情況在以前是沒有的。

同樣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角鸮的數量也在明顯增多。董朝偉說,7日、8日兩天,他們連續救護了兩隻。今年以來,他們已經救護了20多隻紅角鸮。而今年4月、5月份,他們救護了接近30隻刺猬,和往年相比往年也是增多的。

鄭州市林業局相關人士說,這同樣是印證了鄭州市整個生态環境的改善,變得更為宜居,适合人類居住,同樣适宜野生動物居住。

今年以來近50隻紅隼被救護 鄭州緣何成紅隼生活熱土?

(紅角鸮)

今年以來近50隻紅隼被救護 鄭州緣何成紅隼生活熱土?

(縱紋腹小鸮)

今年以來近50隻紅隼被救護 鄭州緣何成紅隼生活熱土?

烏鸫(百舌)

來源:大河用戶端 編輯: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