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潇潇暮雨子規啼——說杜鵑

作者:追趕小天才

古詩詞中常常出現“子規”“杜宇”之類的詞語,其實它們代表的是同一種動物——杜鵑鳥。在詩詞中傳唱不休的杜鵑鳥究竟長什麼樣呢?

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身體呈黑灰色,腹部有黑色橫紋,尾巴有白色斑點,鳥嘴外形纖弱且微微彎曲,細小的腳共有四趾,兩趾向前,兩趾向後,站立時尾巴常常上翹,翅膀下垂。杜鵑鳥常常栖息在植被比較稠密的地方,性子膽怯,很善于隐藏,常常聞得鳥鳴卻不見身形,在初夏時節會晝夜不停地鳴叫。

潇潇暮雨子規啼——說杜鵑

杜鵑科的分布範圍十分廣泛,在全球溫帶和熱帶地區都有分布,其中在東半球熱帶分布的種類尤其多。我國的杜鵑鳥種類也很多,如大杜鵑、中杜鵑、小杜鵑、四聲杜鵑、八聲杜鵑、鷹鵑等,其中大杜鵑最為常見。

杜鵑鳥是不折不扣的森林衛士,因為它們是捕蟲能手,從小就能捕食大量的農林害蟲。松毛蟲等害蟲時常會侵害森林,使樹木大片大片地枯死,較為嚴重時還會造成松樹大面積死亡。因為松毛蟲身上長有毛,一般的鳥類不敢捕食,但杜鵑鳥卻毫不畏懼,滅蟲能力很強。除松毛蟲外,杜鵑鳥還喜愛捕食蝗蟲、金龜子、蝶等鱗翅目的幼蟲,是出色的食蟲益鳥。

但杜鵑鳥也有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在生育後代上:不築巢,不孵蛋,也不養育自己的子女。杜鵑鳥在産卵前會先觀察别的鳥類所築的巢穴,在鳥巢主人外出後,就偷偷地将自己的卵産在其中。有時也會把卵産在地上,然後用嘴銜起來放入其他鳥的巢穴中,進而“鸠占鵲巢”,讓别的鳥幫它養育後代。一隻杜鵑鳥一次能産10至15枚卵,它們會把這些卵分别寄放到不同的鳥巢裡,一個鳥巢隻放一個卵。它們很聰明,會把卵放到有相同顔色的卵的鳥巢中,好以假亂真,不被鳥巢主人發現。之後還會前來檢查,如果發現自己的卵不見了,便會再補上一個。

潇潇暮雨子規啼——說杜鵑

杜鵑鳥的蛋孵化期并不長,隻需13天左右,小杜鵑便會破殼而出,它們通常比鳥巢中的其它小鳥早出生幾天,全靠“養父母”喂養長大。剛出生的小杜鵑還會鑽到巢中其他的鳥蛋底下,将它們逐個移到巢邊,再努力推出巢外,使得還未出生的小鳥無辜被摔死,以獨占巢穴,獲得單獨喂養。

詩詞中常有“杜鵑啼血”的意象,古人認為是杜鵑鳥不停地鳴叫,直至嘴流鮮血。實際上,這類啼血杜鵑指的是俗稱布谷鳥的四聲杜鵑,因它們的口腔上皮和舌部均為紅色,是以古人誤認為它們是在啼血。

雖然杜鵑鳥孕育後代的習性很難讓人了解,但是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自有其發展演化的道理,在詩詞中流傳至今的杜鵑鳥仍舊值得我們好好保護。

本文由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進階教師李豔芝進行科學性把關。

潇潇暮雨子規啼——說杜鵑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