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常德10月29日訊(通訊員 張友亮)同飲一江水,平劇一線牽。10月28日,石門縣、慈利縣平劇票友聯合演出活動,在石門縣平劇新館舉行,約70名平劇愛好者演出了《婁山關》《繡紅旗》《智取威虎山》《江姐》《沙家浜》等21個“紅色主題”平劇精品選段,表達兩縣文藝界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頌歌獻給黨”的情懷和弘揚國粹的文化自覺自信。
千秋事業轉眼過,萬裡江山咫尺間。鳳冠霞帔,濃妝淡抹,花枝招展,宛若燕語莺啼,黃鹂百啭……由石門縣老年平劇協會劇團團長趙雅莉帶領8位姐妹表演的京歌伴舞《梅香曲》一開場,即赢得滿堂喝彩,拍痛了大家的巴掌。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1935年2月,紅軍二渡赤水後,奪取婁山關,二占遵義城,取得長征以來最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軍士氣,毛澤東即興填詞《憶秦娥·婁山關》……慈利縣平劇票友協會副會長謝澤蘭女士的精彩表演,将大家拉回到了烽火連天的長征歲月中。馮輝的《釣金龜》,劉遠珍的《孝感天》,朱良玉的《江姐》,蔣世香的《沙家浜》,卓君華連唱了《智取威虎山》《高老頭》兩個選段……骨幹演員,樂隊自帶,慈利縣派出18人的演出陣容,被大家笑稱是“最強平劇出訪團”。
石門縣覃業榮的《對花槍》,侯麗華的《陳三兩爬堂》,馬亞君的《望兒樓》,丁國良的《打棍出箱》,謝迪林的《箭閣聞玲》,胡碧雲的《行路訓子》,李自蘭的《追韓信》,劉雙紅的《卧龍吊孝》……一腔一闆,一招一式,頗為到位。張曉林既是詩人,又是奇石收藏家,還是票友“大伽”,多才多藝的她,連唱了《新曲梁祝》《狀元媒》兩個選段,被譽為“百靈鳥”。為參加演出,石門縣老幹網宣協會合唱團副團長李果,連夜從南京趕回,既當主持人,又是演員,連唱了《三娘教子》《春秋配》兩個選段,頗具大家風範。
來自石門縣羅坪鄉的年輕小夥塗坤,男扮女妝,《二進宮》《借東風》唱得抑揚頓挫,一氣呵成……據石門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縣老年平劇協會負責人劉雙紅介紹,塗坤能自拉自唱老旦、老生和青衣等角色,是難得的平劇青年“接班人”。
“線兒長,針兒密,含着熱淚繡紅旗……”鐵鐐铐,鐵窗戶,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被關押在重慶白公館監獄中的江姐(江竹筠),組織大家一針一線繡紅旗。“等解放的時候,高舉着這面紅旗沖出牢房!”展望美好明天,拆下紅色被面,縫上黃紙星星,他們在獄中秘密制作“五星紅旗”。1949年11月14日起,江姐等數百名共産黨員和革命人士先後被國民黨殺害,她犧牲時年僅29歲。1949年11月30日,重慶獲得解放。壓軸戲《繡紅旗》,再現70多年前的峥嵘歲月,惹得大家淚水漣漣,更激發和堅定了大家熱愛中國共産黨、珍惜當今富足安甯生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