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訊飛聶小林:不借助AI,無法實作大規模因材施教

作者: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尹哲 編輯/周遠方)“因材施教不借助技術手段是實作不了的。”10月25日,科大訊飛進階副總裁聶小林在接受觀察者網專訪時說道。

然而,教育關乎國本。在“雙減”政策出台後,科大訊飛通過AI賦能教育的願景,必須要在跑通商業模式的同時,兼顧教育的公益屬性。

在實際落地中,聶小林介紹,因材施教真正實作大規模成效還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各方關聯。該公司一直以“戰略根據地”而非項目銷售的心态,與學校等客戶機構保持長期互動。

是以,科大訊飛釋出包括推動産學研在内的智慧教育生态三大資助計劃,呼籲共建教育現代化強國。

專訪訊飛聶小林:不借助AI,無法實作大規模因材施教

科大訊飛進階副總裁聶小林

“很難很難很難”

“今天,在中國有2億多中國小生,我們如何實作規模化的因材施教?”在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上,聶小林在釋出教育生态時發問。

因材施教是一個相當大的話題。在聶小林眼中,首當其中的是技術。

“在語音評測、作文評測、機器翻譯、閱讀了解等領域技術進步上,科大訊飛做出了很多可以載入史冊的裡程碑級貢獻。”聶小林提到。

據他介紹,科大訊飛實作因材施教的路徑是,借助這些技術儲備,用感覺技術采集教學資料,用認知技術了解資料,最終通過知識圖譜和學習路徑規劃技術,為每個學生定制個性化學習路徑。

聶小林舉出了“作業減負”裡“分層作業”的例子。

“從教育部的角度來說,給跑在前面的孩子一些有挑戰的題目,落後的同學則減少挑戰,避免打擊自信。”他透露:“訊飛推出的是更強的方案,比分層作業顆粒度更細,細緻到每一位學生。”

2020年1月,科大訊飛中标總金額15.86億元的蚌埠市智慧學校建設項目。據介紹,蚌埠項目是全國首個市級統籌因材施教項目,覆寫了全市875所學校,41萬師生。

“蚌埠已經形成了一個超大的大規模應用,在全國範圍内也是第一個,截至目前也是唯一配齊全市所有學校、所有學生的案例,投資非常之大。”他透露。

在2020年年報中,科大訊飛提到:

蚌埠市獲批教育部2020年度“智慧教育示範區”,根據國家統計局對蚌埠市智慧學校建設與應用情況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受訪者中對教育教學品質提升舉措的滿意度高達92.01%。

聶小林連用三個“很難”評價這一案例的難度。

此前,根據董事長劉慶峰的表态,科大訊飛不希望将區域因材施教做成項目型銷售,而是希望将它打造成長期的戰略根據地,與客戶保持長期良性互動。

聶小林認為,訊飛不會隻看到項目的商業性,因為教育是民生,有很強的公益屬性。作為賣方,科大訊飛也不想單純賣賣賣、完成一筆筆生意,而是希望真正解決問題、系統創新。

他解釋道:“孩子的時間很寶貴,課堂教學的時間也很寶貴,是以教育行業對精準性的要求極高,譬如采集學情、推薦學習。是以,首先,技術是需要突破的。”

“另外,将技術手段真正地應用到課堂教學、課後學習,這個過程非常複雜”。

他舉例稱,老教師經驗豐富,對他們而言,資訊化無論是理念還是操作都有挑戰;年輕教師雖然對技術的掌握速度快,但他們對教育教學本身的研究也需要增強。

此外,在“雙減”政策前,“我們沒有時間和空間,尤其是學生的時間和改革的空間”。

聶小林指出:“我們認為‘雙減’是兩減一增:減校外教育訓練、減校内負擔,增課後服務。對國小生可以是素質類課程,對中學生可以是學業輔導類課程。‘雙減’将時間和空間留出來,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最後,他感歎,因材施教真正實作大規模成效還需要一個過程,仍然需要各方關聯。

到目前為止,科大訊飛區域級因材施教項目已覆寫蚌埠、青島、昆明、蕪湖等全國近20個地市、縣區,常态化服務5萬多所學校,累計超過一億師生。

“教育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

由于因材施教、提質增效、教育公平等課題落地的巨大難度,科大訊飛必須推動産學研一起來打磨産品。

“我們實際上一直在推動産學研,這次是第一次明示出來。”聶小林向觀察者網表示。

10月25日,他釋出了“科大訊飛智慧教育生态三大計劃”,分别是“教育科研基金資助計劃”“合作夥伴聯合創新計劃”“教學教研聯盟公益計劃”。

其中,在産學研合作上,訊飛已經開始了相關的實踐:

與北京師範大學的深度合作,共建教育部 “中國基礎教育品質監測協同創新中心”;

與西北師大、東北師大、安師大、西南大學、首師大等建立了5家聯合實驗室;

2019年至今,與北京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各類高校已經完成的和在進行合作項目超過70個;

與北師大、北大、清華等高校專家成立了智能教育專家委員會,連續2年釋出《智能教育發展藍皮書》。

是以,“教育科研基金資助計劃”預計三年投入1億元産學研科研基金,開展前沿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

聶小林提到:“在技術領域,企業的效率更高。科大訊飛就是這樣的主體,還有很多合作夥伴也在做相關創新,我們互相在市場、産品、方案層面都有很好的關聯。”

“但是教育課題本身是非常複雜的,不僅是應用層面,還有很多前沿課題需要研究”。

7月14日,科大訊飛聯合北京師範大學等中國兒童青少年腦智研究全國聯盟其他成員機關,發起了“訊飛教育腦計劃”。

該計劃聚焦研究兒童青少年腦與心智發育和提升的新機制與新機理,探索個體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新方法與新形式。

“有學者提出,現在叫‘因材施教’,未來可能會發展為‘因腦施教’。”聶小林解釋稱:左右腦的構造,因為基因等各方面因素,每個人在數理、藝術層面會有不同的天賦。

“這些還是生理層面,還有心理層面的課題,更加複雜。”他指出:“我國少年兒童、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非常之突出,這是國家重磅改革的原因之一,其中的影響因素非常多。”

是以,他總結道:“教育教學絕對不是說簡單地傳授知識。是以,這些基礎性的課題必須要突破,突破以後才會有相應的解決方案。”

“可以說,訊飛在産學研上已經形成了非常好的閉環。”聶小林強調。

另外,在“合作夥伴聯合創新計劃”上,科大訊飛将按照每年1億元人民币的規模設立創新孵化投資基金,提供300人以上的技術、市場領域的專家開展專業服務。

此外,為推動一線應用生态的發展,“教學教研聯盟公益計劃”預計推動建設10個新增區域教研機構,100所名校聯盟新增合作校,并在現有的基礎上,推動内容共創平台新增骨幹教研員1萬名。

在釋出“三大計劃”緻辭時,聶小林提到,在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時期,人們面臨一系列“既要也要”的期待:

既要減少學校考試,也要評估教學成效;既要強化學校的作用,也要緩解教師壓力;既要實作孩子減負,也要保障學業提升;既要推動“五育”并舉,也要實作科技強國。

2019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緻賀信中指出:

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加快發展伴随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适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

聶小林表示:“這為技術助推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可以說,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應用是助推千年‘因材施教’教育夢想、實作和應對雙減背景下的教育挑戰、助推教育改革的關鍵路徑。”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