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423天
你真的是你自己嗎?
或者,隻是别人的傀儡?
英國一位著名心理魔術師達倫·布朗,做過一檔真人秀《The Push》。
隻用了72分鐘,就讓一個普通人成為殺人犯!
這聽起來很可怕,但實驗的背後隻有一個原理,就是人的屈從性。
屈從性高的人,更加容易失去自我,受别人的引導和擺布。
達倫·布朗首先就選了這樣四個,屈從性極高的目标人物。
然後一步步打破他們的底線,最後讓他們殺人。
當然“被害人”是有保護的,但受試者不知道。
他們殺人,對他們來說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殺人。
四個人中,有三個下了殺手,隻有一個人拒絕殺人。
這個節目的意義在于,讓我們看明白,自己是怎麼被操控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察覺不到自己被操控。
有一部電影,往更深處挖掘了“操控與被操控”這個主題。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又名《傀儡人生》。
01
操控别人
克雷格發現一個門,通往演員約翰·馬爾科維奇的大腦。
進去之後,就能掌控馬爾科維奇的思想。
在别人眼中,克雷格是個失敗者。
他隻會操控木偶,沒有獲得任何其他的價值。
在他自己眼裡,也同樣。
在街上表演木偶劇,經常被打。
是以她的妻子會說:你又被打了?
克雷格心灰意冷,決定去找一份别人口中的“正式工作”。
新公司在大樓的七層半。大家都得低着頭走路。
不過,新的選擇确實能帶來新的機遇。
克雷格在這裡找到了“真愛”麥克辛,一位魅力女性。
但人家對他不感興趣。
這失敗透頂的生活,簡直就要讓他絕望了。
這時,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有一扇門,可以通往演員約翰·馬爾科維奇的大腦。
進去之後,就能掌控約翰的思想。
他第一個告訴的人,不是妻子,而是追求中的麥克辛。
麥克辛建議開一家公司,收費讓别人來體驗,一次200。
克雷格同意了。不過這頓頻繁的操作讓約翰本人發現了,大鬧一場。
克雷格陰差陽錯之下,用高超的操控術,控制了約翰。
利用約翰的名聲和地位,他得到了事業的成功,和麥克辛的愛情。
克雷格通過控制别人,實作了自己的夢想。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比如,有些“以愛之名”的父母,想要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比如,很多商人,通過“為你好”,販賣焦慮和課程。或者開辦公司,本質上也是用别人的勞動,來實作自己的财務自由。
存在即合理,這确實是一種迂回的成功之路。
02
成為别人
最好的控制方式就是,成為别人。
每個進到約翰·馬爾科維奇思想中體驗的人,都會和他成為一個共同體。
那一刻,大家就是真正的馬爾科維奇。
克雷格原本對成為别人并不感興趣。本人長得,高大、俊朗,雖平凡卻溫和。
他真正感興趣的是麥克辛。
成為馬爾科維奇,則是他達到目的的手段。
為此,他像魔怔了一樣,把自己的妻子和猩猩關到籠子裡,隻為了強迫她幫自己約到麥克辛。
這個時候,他已經有些不是自己了。
成為馬爾科維奇之後,克雷格的木偶天分被完全展露。
電視裡主持人誇獎馬爾科維奇時,他很滿意,也非常享受自己身為馬爾科維奇的人生。
這時,他就已經完全的忘掉了自己。
直到一群老年人,拿他最愛的麥克辛的性命威脅他,離開馬爾科維奇的大腦。
他也糾結了許久,才答應。
之後他又成為了自己,卻感覺失去了全世界。
克雷格不甘心,就重新去到那個小門裡。
他還不知道已經換人了,就被永久的囚禁在一個女孩的大腦邊緣區。
借助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卻不能做任何事。
成為了别人,就意味着要失去自己。
03
我們到底是誰
約翰·馬爾科維奇,大概是全劇最可憐的人之一。
他的大腦裡,不知被多少人控制過。
一開始,隻要200元,大家就可以體驗進入他的大腦。
當然,這時還是有時限的,隻有15分鐘。
他自己還進去體驗了一把,裡邊算是各種各樣的自己。
後來,他成為木偶師克雷格實作自己人生目标的手段,被長期操縱。
再後來,克雷格終于被趕出去了。馬爾科維奇高興壞了。
不料,他還沒高興幾分鐘,大腦中就又來了一大群人。
這群人還是蓄謀已久的,而且餘生都要接管他的大腦。
但是,他有沒有機會反抗呢?
大概是沒有的。
他對克雷格說,法院見。
克雷格滿不在乎的說,也許那個時候你腦袋裡的人就是我呢。
而且,面對别人蓄謀已久的洗腦與侵占,根本防不勝防啊。
被洗腦這事,從來都是如此。
這種事,在我們的世界裡也經常發生。
比如邪教組織、傳銷組織的洗腦傳播,媒體對新聞的利用與掌控,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等。
恐怖之處在于,它的潛移默化。
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就被控制了,做了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我們到底誰呢?
04
結語
當然,這也不全是壞事。
第一個主動成為馬爾科維奇的,是克雷格的妻子。
他們的婚姻很無趣,丈夫總是找理由推脫要孩子的事情。
丈夫看不起她,還總是吼她。
她體驗成為馬爾科維奇之後,覺得自己更喜歡做男人。
想要去做變性手術。
丈夫不同意。
在成為馬爾科維奇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喜歡女性。
她愛上了麥克辛。
最後,她得到了真愛。
妻子通過操控别人,發現自己喜歡同性這一真相。
表示,别人的觀點可以幫我們打開思路,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主動嘗試帶入一些更好的視角,得到更多的創新或動力。
做自己還是做傀儡,有時身不由己。
就像約翰·馬爾科維奇本人,這是他的命運。
也和我們長大後會成為社會人一個道理。
但有時卻又可以選擇。
就像克雷格的妻子,體驗之後選擇了自己的人生。
就像有些人,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依然可以選擇守住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