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天通訊員”吳松營:“當時知道他來,大家真的高興”

作者:南方周末
“春天通訊員”吳松營:“當時知道他來,大家真的高興”

1993年,中國深圳,鄧小平畫像下的繁忙路口。 (視覺中國/圖)

今年77歲的吳松營,曾是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現為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92年,鄧小平南下視察深圳時,他直接負責了鄧小平在深圳的記錄工作,全程記錄了當時發生的點點滴滴。2014年,人民網在一篇報道中稱他為“春天通訊員”。

除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外,他還曾任深圳特區報社長兼總編輯、深圳特區報業集團黨組書記兼社長等多個職位。因為見證這一重要曆史時刻,圖書《一九九二春 鄧小平與深圳》、紀錄片《曆史的抉擇》以及後來紅嶺路鄧小平巨幅畫像都與他有關聯。

2021年4月26日,南方周末記者在吳松營的辦公室對其進行專訪。

南方周末:能否談談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視察,為什麼具有如此重要的曆史地位。

吳松營:那時,黨内對改革開放有争議,認為窗門打開了,臭氣進來了,蒼蠅也進來了。做什麼事都要問個姓“社”姓“資”。争論的結果是很多地方停工停産,像深圳的外來工都回家了,沒人幹活了,工廠關門了。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國家像一條航船,沒有方向,在大海裡面打轉。

現在回頭來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這條經濟發展曲線,發展最快是在1984年到1988年,每年的發展速度都超過20%,但是到了1989、1990、1991這三年,完全緩下來了,就像個“U字形”。是以鄧小平來南方的目的,就是推動改革開放,是以當時知道他來,大家都真的高興。鄧小平的講話精神保證了中國這條航船朝着十一屆三中全會确定的方向繼續走。我當時聽的時候,就覺得老人家是要講給全國、講給全世界聽,中國一定要繼續改革開放,這些話在當時是多麼的重要。

南方周末:當時陪同視察的過程中,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細節?

吳松營:鄧小平當時已經88歲了。耳朵不太好,很多話都要女兒給他傳,講話也不利索。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國貿大廈講話。人雖然老了,但是他的頭腦還是很清醒。

當時,他坐下來,根本不需要彙報,自己一直講,談了半個多小時。大家都在認真聽他說話。我先站在後邊記錄,後來蹲在他後邊記。

當時就感到,老人家看問題,看得更高、更遠,他講社會主義應該怎麼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哪裡。因為逾時了,女兒提醒他後,他收得非常漂亮,說“人老了,歲數大了,話也多了,有些話還詞不達意”。他把這個話講了,是很清醒的。

南方周末:你當時怎麼向鄧小平争取公開報道的?

吳松營:等到1月23日,鄧小平要啟程去珠海那天,吃過早餐,我與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李灏就到桂園門口等着,打算當面彙報。站了一陣子,鄧小平與夫人卓琳就出來了,我們趕快迎上去。

我跟李灏同志提出幾條理由:第一條,他老人家講話太重要了,對國家對黨一定有很重要的影響。第二,現在國外媒體亂編亂傳道聽途說,有些歪曲了他的講話。第三,我們自己的媒體,市委機關報報道出來,能正視聽。

鄧小平有些聽不清楚,女兒鄧榕又在旁邊大聲重複:李灏同志他們說,希望公開報道。他想了想,擺擺手,笑笑說,“不破這個例。”

南方周末:但是你們還是堅持做了報道。

吳松營:當時我們是考慮很多的,也冒很大風險,但還是覺得應該做這件事。畢竟是順應曆史潮流。報道發出後的那一周是最煎熬的,沒有人來批評,又沒有人表揚。這麼大的事兒,全國都在傳。後來,中央也開始宣傳了,開始繼續堅持搞市場經濟,我們就變得好像功勞很大,得了各種獎。

南方周末:你覺得深圳為什麼能在改革開放中創造“深圳奇迹”?

吳松營:我在深圳四十多年了,深圳的發展都基本上參與了。深圳原本是一個落後的邊陲小鎮,能夠發展,很重要的是依靠人的精神财富。我剛來的時候,連路都沒有,菜也沒得吃,要到周圍去開荒種菜。有些外地來的人去市委宿舍,以為是去“小香港”,原來是到了“南泥灣”。當時,一看市委幹部在開荒種菜,有些人就把組織介紹信、戶口本揣在口袋裡跑了,但是很多人堅持下來了。

1993年,我調來報社當社長,整個深圳特區報社隻有8000萬,我們蓋了報業大樓,沒有用政府的錢,去銀行貸款。是以,深圳的發展主要靠一種改革的精神,把中央的政策最大化地發揮作用了。

深圳最早總結出孺子牛的精神,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繼承了延安精神,艱苦奮鬥,埋頭苦幹。沒有這麼多開荒牛、開拓者,深圳起不來。

南方周末記者 高伊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