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作者:豫記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濟源風光

尚方超 | 文

4月12日晚,國内著名鄉土社交平台“豫記”推送了毛亨先生的一篇文章《白蛇傳的源頭到底是在杭州還是鶴壁》。拜讀之後,我深為佩服。一方面,作者敢于對“杭州白蛇傳”的經典故事提出挑戰,另一方面,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有争鳴是件好事。其實,早在幾年前,很多網友就提出過“白蛇傳的故事很有可能起源于濟源”。我當時也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并且結合網友的分析以及自己的判斷,從幾個方面論證了這種可能。

今天,借着“豫記”的平台,從文學與現實、關鍵角色、關鍵地點、關鍵稱謂、文化傳承、人口遷移等幾個角度對這一可能進行分析。由于白蛇傳隻是神話傳說,是以對其的論證不可能像史學論文一樣嚴謹周密,是以還請大家諒解。若能為大家提供一個新的思路,我便心安。

其實,“許仙白蛇”、“水漫金山”的故事發生在濟源的提法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是從來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原因無歸兩點:一,杭州西湖的故事經過電視劇《白蛇傳》的演繹已經家喻戶曉了,似乎已成事實;二,濟源這邊也沒有提出更有說服力的證據。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但家喻戶曉更多的是靠傳媒時代的文藝宣傳,這個故事的确還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推敲。其實,作為中華民族的神話傳說,白蛇傳的故事是慢慢形成的,不可能突然出現,正如高有鵬教授指出的:“神話傳說故事是在曆史文化發展的漫長時期中逐漸形成的”(高有鵬:《神話傳說與民族記憶》,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那麼,“白蛇傳的故事發生在濟源”一說在曆史的長河中究竟留存有哪些證據呢?

白蛇傳的故事見于明代作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馮夢龍是著名的文學家、戲曲家,代表作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他的創作是在古代傳說的基礎上文藝創作出來的,也就類似于“倩女幽魂”似的人鬼情未了想象。那他創作《白蛇傳》的基礎——古代傳說來源于哪呢?極有可能就是濟源——唐朝時期的濟源。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1.馮夢龍為什麼會把濟源的故事寫在南方?

衆所周知,中國曆史上有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第二次發生在唐朝安史之亂後,第三次發生在北宋末年,總之都在馮夢龍寫作之前。大部分北方人都遷移到了南方,濟源人也是。是以白蛇傳的故事就随着濟源人南遷流傳到了南方。

馮夢龍是南方人,又是士大夫家族出身,搞文學創作難免到處尋找素材,聽聞白蛇傳的故事後,就地取材,結合南方特色,加以創造,是以杭州出現白蛇傳的故事也就不奇怪了。

2.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與現實的關系

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學作品大都反映的是和現實有關的政治社會環境,換句話說就是影射,就像《水浒傳》、《西遊記》一樣,否則不可能流傳甚廣,永為經典。馮夢龍寫的《白蛇傳》是在其代表作《警世通言》裡,“警示”什麼?警示的就是佛道之争。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曆史上佛道之争的重要地點就是在濟源。濟源的王屋山是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漢魏時被列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号稱“天下第一洞天”,華夏祖先軒轅黃帝在此設壇祭天,道教文化發達。而唐朝東都洛陽号稱神都,佛教勢力很大,自然向北延伸,濟源比鄰洛陽,佛道争執不可避免。是以這就是故事起源的背景。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濟源王屋山陽台宮前的菩提與銀杏

在王屋山上有個著名的道觀陽台宮,奇妙的就是在此道觀門前,銀杏與菩提并存。大家知道,道家主張天人合一,追求長生不老,與日月永恒,銀杏樹壽與山齊,為道家所推崇敬仰,視為祥瑞之物。而菩提樹則是釋迦牟尼禅定成佛之地。六祖慧能“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意惹塵埃”的經典偈子,也告訴我們菩提與佛家的淵源。在道觀門前同時存在菩提與銀杏,就是當年佛道兩家相争的結果,融合了。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濟源市北蟒河

3.關鍵角色白蛇與青蛇

濟源城北有一條河叫北蟒河,我老家就在北蟒河附近,城南有一條河當地人稱南蟒河。北蟒河是一條石底河,每到枯水期,便露出一河床的灰白色河石,遠看俨然一條巨大的白色蟒蛇逶迤在濟源大地,直到今天,北蟒河的出山口和中下遊岸邊還坐落着上下兩個“白澗村”,都是因河而得名。是以,北蟒河又稱白蟒河。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漭河口的水庫風景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著名的引沁濟蟒,是和紅旗渠齊名的重大工程。南蟒河則是一條泥底河,迄今為止,它的中遊岸邊還有一個叫“泥河頭”的村莊,每到枯水季節,南蟒河露出的便是一河床的青草,更像一條青蛇在濟源大地盤桓,是以,南蟒河又稱為青蟒河。誰都知道,蟒即是多年生長的巨蛇,白蟒和青蟒就是白蛇和青蛇的原型。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濟源南蟒河

無法海不白蛇。《白蛇傳》中白娘子的死對頭叫法海。法海為唐朝人,俗名裴文德,史稱“裴頭陀”,正是曆史上祖居濟源裴村的唐朝宰相裴休的兒子。而裴村附近就有許姓居住,現西許、東許、大許皆可以作為左證。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濟源著名的裴村——唐朝宰相裴休(法海之父)故裡

5.關鍵地點西湖、金山寺

濟源現在還有西湖村,在梨林鎮。“西湖夜雨”乃為濟源九景之一。

相傳,曆史上,這片地區乃是一片大湖,即為西湖,後來幹涸,這正應了“水漫金山”、“西湖水幹”之說。并且,濟源民間有“建起奉仙觀,陷下西湖寺”之說,講的正是為了鎮壓北蟒,道教建立了奉仙觀(至今仍儲存完好),而西湖後來水幹。

金山寺在哪呢?一說濟源曾經有個寺廟就叫做金山寺,隻不過後來沒有了,但是還是聽老人們提起過。或說,離濟源市不過二十公裡的孟州就有一個建于唐朝的相當有名的金山寺。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孟州金山寺

孟州位于濟源南部,地勢低于濟源,從這個距離和地勢來看,水漫金山才有可能。其實,金山寺并不能作為“白蛇傳”故事的重大證據,因為據統計,全國範圍内金山寺多大二十餘座,遍布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四川等省。

6.關于許仙的稱謂

許仙,肯定不是他的本名,他叫許漢文。濟源人有個習慣,喜歡把有水準的中醫郎中稱做“仙兒”。什麼“張仙兒”、“王仙兒”、“楊仙兒”,這個習慣一直傳承到現在。是以,對姓許的郎中稱“許仙兒”也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7.文化傳承因素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文化傳承因素,就是中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寺廟、村莊等的名稱都是有根據的。濟源大量的比如“南蟒”、“北蟒”、“白澗”、“仙兒”、“西湖村”、“法海”等稱謂極有可能是和白蛇傳有原始關系的,不可能是憑空出現。就像濟源的地名“禦駕”、“屯軍”,是因為皇帝曾經禦駕、屯軍到那個地方一樣。

8.關于一大遺憾雷峰塔

很多人也提到,濟源故事裡沒有關鍵性的地方雷峰塔。濟源到底有沒有還需要文獻普查和實地考證。如果曾經有,那就是更加有力的證據。即使沒有,也很正常,因為這個故事的起源有可能就沒有雷峰塔,很有可能是馮夢龍在創作時将南方的雷峰塔融合進故事當中的。

于是在上述證據的基礎上,我們大膽設想故事有可能是這樣的:

唐朝時宰相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即法海,剛入佛門不久,懂些奇門歪道的東西。有一個下雨天,遇到了在西湖邊急匆匆行走的濟源小有名氣的許村大夫許仙,聽聞他的雨傘是剛才遇到的兩個好心的姑娘送的後,就騙他說:“現在下這麼大雨,哪有什麼姑娘在外面了,肯定是遇見蛇妖了,我替你做法驅除吧”。于是這個事就在濟源大地上越傳越廣,什麼西湖相遇、兩個蛇妖、法海作法驅妖等等,越傳越邪乎。

經過多輩的口耳相傳和曆史的長久積澱,就成為了濟源的神鬼傳說了。

後來因為戰亂頻繁等,出現了曆史上兩次人口大規模南遷,濟源人都到了南方,這個故事也被帶到了南方。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古代人口遷徙圖

明代時,苦苦尋找素材搞文藝創作的馮夢龍偶然聽聞這個故事後,大喜,因為對北方的濟源不熟,是以把南方之景融合進了白蛇故事裡,形成了脍炙人口的白蛇傳。後經拍成電視劇和杭州的大力宣傳,終于成為杭州的文化名片。

而曆經千餘年,濟源的西湖幹涸了,純正的濟源人也沒有了,是以被嫁接的濟源白蛇傳故事就沒人知道了。

白蛇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濟源 | 豫記

話說回來,既然“白蛇傳”的故事有那麼多的證據可以說明是在濟源,就應該有一些人繼續深入下去,翻遍濟源的文獻、地方志、名人傳記、時人遊記等,再加上田野走訪,去好好考證一下。如果真能有更有力的證據,将是濟源之幸,河南之幸。而本文,隻是将廣大網友的智慧彙合到了一起,加上我自己的分析,旨在争鳴。如果能起到一點抛磚引玉的作用,我也就知足了。

作者簡介:

尚方超,男,1989年生,河南濟源人,河南大學博士研究所學生。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網誌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