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些人,生而完美,宛若來到人間之前被上帝特别吻過,艾瑪便是其中的一個。
作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女主角赫敏,艾瑪在世人的見證下,從小女孩成為小女人,每走一步都令人驚豔。
面對這樣一個美麗絕倫而不自知、才智過人但不自傲的丫頭,或許已分不清她究竟是個普通女孩,還是那個完美的赫敏。對于這個問題,艾瑪給出了解釋:我就是我,如果有人把我當成現實生活中的赫敏,那就大錯特錯了。
1990年4月15日,艾瑪出生在法國巴黎,幾星期後,J.K羅林在火車上想到了《哈利波特》的故事,并構思出鐵三角中唯一的女孩赫敏,這實在是個巧合。
艾瑪的父母都是畢業于牛津大學的律師,在法國為了生活打拼。1995年,艾瑪的父母搬回英國牛津郡,但這不算喬遷之喜,因為他們離婚了。父親克裡斯盡了最大的努力帶好女兒,隻要有時間,他就會在艾瑪的床邊讀書哄她入眠,《哈利波特》就是艾瑪最愛的睡前讀物。
艾瑪9歲時,《哈利波特》開始在全英範圍内選角,此時已聽爸爸讀到第三本《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的艾瑪按捺不住,堅信赫敏非自己莫屬,“赫敏和我太像了,我都不忍心看到别人演她”。帶着滿滿的自信,艾瑪來到試鏡現場,結果發現與自己競争的是全英國1.5萬多名小蘿莉。艾瑪至今依然感激爸爸對她的支援:“一個星期天,爸爸燒了隻烤雞,他拆下雞胸肉,把Y字形的‘如願骨’給我。我對它許了個願,希望自己能得到這個角色。直到現在,我還把這根骨頭儲存在首飾盒裡。”
艾瑪的演技和靈氣都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制片人和導演唯一糾結的竟是她的相貌-艾瑪太漂亮了,和原作家中長着兩顆大兔牙的赫敏不太相符。由于制片方遲遲不拍闆,艾瑪艱難而忐忑地參加了11輪試鏡,終于得到了赫敏的角色。
2011年,《哈利波特》上演大結局,艾瑪在倫敦的首映式上哭得梨花帶雨。從9歲到21歲,她的少女時代都給了這部風靡全球的系列電影。愛丁堡的古堡片場見證了她的成長。她第一個暗戀的人是扮演壞小子馬爾福的托馬斯,但兩人并未真的戀愛:她的初吻對象是扮演羅恩的魯伯特。兩個當時都沒談過戀愛的孩子在片中深情一吻,結果拍了6條才過;她曾因為站在高高的外牆上拍攝而驚恐落淚;她覺得最難的表演是騎掃帚飛行-“真不知道丹尼是怎麼做到的。”這一切一切,都随着《哈利波特》落幕,結束了。
艾瑪覺得,自己覺得做些什麼來紀念這段人生,于是,她剪掉了為拍攝而留了十幾年的長發,“呃,我也想過刺青,但我實在不是這樣的人。”
是的,她不是一個叛逆出位的人,她始終在尋找一種平衡,在明星和學生之間平衡,在演藝和學業之間平衡,在分别再婚生子的父母之間平衡。她的人生很簡單,即便再累再苦,她也要做優雅的女人,你很難在其他功成名就的年輕人中找到向她這樣聰敏冷靜的人。
其實艾瑪完全可以選擇更輕松的生活,她2010年便成了好萊塢最賺錢的女明星之一,《哈利波特》給她帶來的片酬讓她一輩子都花不完,但她不願随波逐流。為了争取自己受教育的權利,艾瑪一直在與華納公司抗争,影片的拍攝和宣傳多次為了這個小姑娘做出更改。高中畢業時,她以全A成績同時獲得英國名校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常青藤學校布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最後,她選擇了學制自由的布朗大學。
在布朗大學,艾瑪扮演一個普通人,在宿舍裹着浴袍,在學校穿人字拖,淩晨趕論文,參加同學們的派對……可是,一些同學會找她要簽名,會追問她一些圈内八卦,她疲于應付。後來校方發現這個“十全十美小姐”總是強迫自己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導緻自身過于疲憊,是以建議她休息一段時間。于是,艾瑪有了一段9歲以來最長的假期。在這幾個月裡,她想了很多,最後,她做了一個決定-轉學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系就讀。
回到牛津郡,骨子裡永遠奉行英國做派的艾瑪找回了内心的甯靜。在家鄉慵懶生活的同時,艾瑪也更有餘力在工作中沖刺。她不再是揮舞着魔法棒的赫敏。2013年4月16日,艾瑪憑借《壁花少年》在美國MTV電影獎中榮獲先鋒精神獎,她在萬千粉絲面前激動流淚。從1999年試鏡《哈利波特》開始,艾瑪終于以赫敏之外的角色得到了認可。
這就是艾瑪,像赫敏一樣永遠要答對問題的完美主義者,又拼命要擺脫赫敏的禁锢的那個女孩。
她說:“我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沒有叛逆的必要。事實上,我一直擁有很多自由,九歲就有了工作,十七八歲就能自己打理财産,随時可以環球旅行,我為什麼還要叛逆呢?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