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林黨有三大優勢,其他派系都不具備,難怪能在明末崛起前言:明末“賢良文學”的思想綱領東林黨的組織性前所未有始終如一的政策  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前言:</h1>

  東林黨是參與明末黨争的派系當中最大的一個,很多人都不了解它為什麼能崛起。

東林黨有三大優勢,其他派系都不具備,難怪能在明末崛起前言:明末“賢良文學”的思想綱領東林黨的組織性前所未有始終如一的政策  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明末“賢良文學”的思想綱領</h1>

  很多人以為東林黨人的思想綱領是宋明理學那一套,但這個觀點其實不準确,實際宋明理學隻是學術上占了一小部分。東林黨人的核心思想綱領還包括輕賦、不與民争利等内容,與西漢時期的賢良文學們也有共通的地方。

  不過很顯然東林黨人要比西漢的賢良文學們更有激情,他們針砭時政,“家事國事事事關心”,指的就是反對明末社會當中各種不合理的現象,是一種更積極主動影響朝政的姿态。

  這在最初無疑對于有抱負的讀書人來說很有吸引力,甚至說是同情都不為過。是以東林八君子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錢一本、安希範、劉元珍、薛敷教、葉茂才剛組建東林書院(重修)的時候,就收獲了當時一大批粉絲,一下子打出了名氣,全國各地的文人慕名而來。

東林黨有三大優勢,其他派系都不具備,難怪能在明末崛起前言:明末“賢良文學”的思想綱領東林黨的組織性前所未有始終如一的政策  總結:

  初代東林黨人還制定了《東林會約》,将其具象化,這一點是參與明末黨争的其他派系所沒有的。就拿宣黨來說,他們其實也有東林黨類似的抱負,其首領湯賓尹也廣收門徒,但始終沒有明确提出思想綱領,其勢力也僅限于門徒之間的裙帶關系,很難擴張。

  自古以來,哪怕是漢朝、唐朝的出現過嚴重黨争問題的曆史時期,也未曾有像東林黨這般明确的思想綱領,可以說前無古人的存在,領先了這個時代其他派系好多步。也難怪他們當中會出現像黃宗羲這樣的思想家,原來是有這基因存在。

東林黨有三大優勢,其他派系都不具備,難怪能在明末崛起前言:明末“賢良文學”的思想綱領東林黨的組織性前所未有始終如一的政策  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東林黨的組織性前所未有</h1>

  東林黨有自己的根據地東林書院,這是其他派系所沒有的。這群讀書人每年聚在一起舉行大會一到兩次交流聯誼,每月還有小會一次維持成員的熱度,作用很大,這也是其他派系做不到的。

  大部分人都覺得東林黨代表的是江南士大夫階層,其實這有一部分争議。比如王化貞是山東諸城人,孫承宗是北直隸保定高陽人,袁應泰是陝西鳳翔人,都不是江南本地的人。事實上東林黨人遍布全國各地,更像是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反觀齊楚浙昆宣等派系,都有強烈的地域性特征,很少吸收到外地人,劣勢十分明顯。

  單憑人數優勢,東林黨可以通過裙帶關系組建起最龐大的集團,對其他派系造成碾壓優勢。

東林黨有三大優勢,其他派系都不具備,難怪能在明末崛起前言:明末“賢良文學”的思想綱領東林黨的組織性前所未有始終如一的政策  總結:

  除了抗金路線的派系之争,在其他各個方面東林黨人總是統一步伐行動,帶來的影響力十分可觀。反觀其他派系,很多問題上很難做到統一。比如宣黨跟齊、浙、楚、昆、秦等黨結盟,但互相之間内鬥十分厲害,一點也不團結。等閹黨崛起的時候,這些派系或是依附閹黨,或是中立,或是站在閹黨對立面,統一性也遠遠不如東林黨。

  當然了,這主要是前期的東林黨人的特征。中後期的東林黨人有很多叛徒存在,或是投了閹黨,或是投了滿清,并非鐵闆一塊,氣節不行,組織性明顯不如他們的前輩。

東林黨有三大優勢,其他派系都不具備,難怪能在明末崛起前言:明末“賢良文學”的思想綱領東林黨的組織性前所未有始終如一的政策  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始終如一的政策</h1>

  東林黨雖然在萬曆時期是最強大的派系,需要其他派系聯合起來才鬥得過,但萬曆一點也不喜歡他們。原因其實很簡單,東林黨站的隊是太子朱常洛,萬曆喜歡的是福王朱常洵,存在天然沖突。但是初期這群東林黨人就是硬骨頭,國本之争中支援太子朱常洛一條道走到底,這是其他派系所沒有的精神。

  就拿浙黨來說,首領方從哲實際站隊是福王黨,但又不敢明目張膽支援,隻能暗中巴結鄭貴妃。讨得萬曆皇帝歡心之後,成為首輔而上司浙黨得勢。但萬曆駕崩前後,移宮案中,被東林黨首領之一楊漣拉着去問候皇帝,畏畏縮縮,既不敢得罪鄭貴妃,又不敢得罪東林黨,氣勢上就輸了一大截。之後東林黨人排擠他,他又依附了閹黨;等閹黨失勢了,繼續被清算。如此起起落落,是很難帶領浙黨壯大的。

東林黨有三大優勢,其他派系都不具備,難怪能在明末崛起前言:明末“賢良文學”的思想綱領東林黨的組織性前所未有始終如一的政策  總結:

  太子是未來的國君,很顯然東林黨比其他派系投資的福王或者中立更長遠。在古代嫡長子繼承制度之下,東林黨實際是占據了道德制高點的,而其他加入福王黨的派系反而處于劣勢了。

  但東林黨人這種執拗的精神并非好事,南明時期馬士英擁立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為新君,結果東林黨人再次掀起“國本之争”延續版,背後各種使絆子,危害十分巨大。可見穩定的政策不能以大局為重,終究隻是利己的行為。

東林黨有三大優勢,其他派系都不具備,難怪能在明末崛起前言:明末“賢良文學”的思想綱領東林黨的組織性前所未有始終如一的政策  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  總結:</h1>

  東林黨的思想綱領比其他派系明确,是以它能吸引到更多的讀書人加入他們,突破地域的限制發展成全國性的組織;擁有人數優勢的同時,東林黨還具備空前的組織性,其團結程度也是其他派系所不能比拟的;而在黨争過程中,他們的方向與政策始終不變,其他派系相對搖擺不定,力量也無法達到東林黨的程度。憑借着這三大優勢,東林黨崛起成為必然,故而其他派系比不過他們。

  不過福禍相依,有時優勢也可以轉變為劣勢,甚至演變成危害。如果你足夠細心,對明末曆史足夠了解,或許會發現部分問題。即便東林黨以改良派出場,但始終無法突破時代的局限性,大明關鍵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很多隐患還是伴随着黨争問題被埋下了,直至爆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