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孟子集注》:“奄,東方之國,助纣為虐者也。飛廉,纣幸臣也。五十國,皆纣黨虐民者也。” 意思是:奄國,商朝的東方屬國,飛廉是纣王寵臣、還有五十國都是助纣為虐的。在武王伐纣時,隻要是誓死抵抗周朝的一方都被認為是助纣為虐的。

飛廉何許人也?
飛廉,商朝大将,征東夷的統帥,和他的兒子惡來都是纣王倚重的大臣。周武王伐纣檄文裡指責纣王:“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意思是:纣王輕蔑廢棄同祖兄弟而不任用,卻對從四方逃亡來的罪惡多端的人,推崇尊敬,又是信任任用,以他們為大夫、卿士。這些人施殘暴于百姓,違法作亂于商邑,使他們殘害百姓。這也是唯一一條令武王濃墨重彩的罪行,說明武王對纣王不倚重自己的宗族兄弟,反而重用四方逃來的最惡多端的人是多麼的憎惡。武王說的四方逃來的最惡多端的人便是飛廉、惡來。
《史記·秦本紀》記載:“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飛廉是名門之後,他的先祖是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可見于《史記》之《夏本紀》、《秦本紀》),他不僅發明了鑿井技術,還将跟随大禹治水時所經曆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轶聞趣事記錄下來,成為《山海經》的素材。
後來,他們祖上遷到西戎後,到了飛廉這一輩,和殷商發生過戰争,飛廉、惡來便成了俘虜,在古代,俘虜要麼被處死要麼成為奴隸,但是纣王對俘虜還是比較優待的,而且他在位時期的奴隸政策也是比較寬容的,得知飛廉、惡來是名門之後,而且飛廉善走、惡來絕力,都是有絕技有本事的人,于是就留在身邊。另外,由于纣王的祭祀改革制度(通過減少祭祀次數和用歌舞替代人祭)和寬容的奴隸政策侵犯了商朝貴族利益,一些宗族貴族及部落首領生出異心,是以飛廉父子、費仲等人受到纣王重用。
武王為什麼對于纣王重用飛廉父子這麼憎惡?他們真的是阿谀奉承、惡貫滿盈的千古奸佞之臣嗎?顯然不是,如果真是這樣,是有助于商朝滅亡的,武王高興還來不及呢。正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對商朝又衷心,有着誓死報國的精神,武王才忌憚,并且用惡語來諷刺。
《水經注》稱飛廉以善于行走而為纣王效力,周武王擊敗了纣王,飛廉殉國自殺,天帝為他的忠誠感動,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為風神。而曹操把愛将典韋,比做古之惡來。曹操祭奠典韋時邊哭邊說:“我折了兒子、侄子,都沒有什麼那麼紮心,唯獨賠上大将典韋讓我痛心疾首!”說明曹操對典韋的倚重和憐惜,側面反映惡來在曹操心中也是個勇猛、忠心為主之人。
飛廉、惡來是怎麼死的?
《孟子·藤文公下》記載:“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纣伐奄,三年讨其君,趨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清華簡《系年》雲:”成王踐伐商邑,殺彔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
根據史料的記載,基本可以确定飛廉在商王死後,又率大軍與東方諸國共同對抗周朝,在周武王死後,成王繼位,周公輔佐時期,被殺害于東方。
《史記·秦本》記雲:“周武王之伐纣,并殺惡來。”武王伐纣時,因商朝大軍在飛廉統帥之下征伐東夷,朝歌空虛,是以纣王速招惡來,倉促武裝一些俘虜、奴隸和朝歌守城士兵來對抗周軍,結果大敗,惡來也戰死。
飛廉的後裔?
秦王室與趙王室有着共同的先祖,就是飛廉。《史記·趙世家第十三》:“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禦。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纣,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惡來戰死前便有兒子女防,惡來死後,他的家室籍沒入官,女防等淪落為奴,流徙至宗周王幾地區被管制和役使,直到大洛時期境遇才有好轉。
《史記·秦本紀》:“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這裡的造父是惡來之弟季勝那一支)
非子是秦地的始君,那時候秦國還沒建國,嚴格意義上,秦襄王才是正式的開國國君。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周孝王時期的那個申侯(估算一下應該是周幽王時期那個申侯的爺爺輩),周孝王指令申侯率軍西征犬戎,他不願去打仗,他認為,出兵征讨犬戎是不義之戰,隻能使兩國的百姓和士兵遭受無謂的損失和傷亡。于是就向周孝王建議說:“從前我的祖先娶郦山氏之女,生下一個女兒,嫁給西戎的胥軒為妻,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名叫中潏(飛廉他爹)。中潏因為母親的緣故歸服周朝,使周朝西部的邊境不受侵犯。現在我又把女兒嫁給中潏的後人大駱(犬丘封地首領),生下了一個嫡子叫成。如果大王能保證讓我的外孫來繼承大駱的位子,我願意聯合申、扈兩族來保證讓西戎人順服,使周西部邊境永遠安甯。”
申侯之是以此時向周孝王提出這個要求,是因為,大駱還有一個庶長子叫非子,因為擅長養馬而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申侯擔心非子會與自己的外孫争爵位。孝王因為倚賴申侯,是以答應他的要求。不過孝王說:“從前伯益替舜帝主管牲畜,牲畜繁殖得很好,是以封有土地,賜姓嬴。現在他的後人也替我養馬,我就分給他土地,讓他作為一個附庸國。”便把秦地賜給非子,讓他重新延續嬴氏的祭祀,号稱秦赢。從秦非子曆經四代都隻是周天子的“弼馬溫”,直到秦襄公時期,因為申侯(申後的父親)聯合犬戎進攻鎬京,襲殺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後又助周平王東遷,以功獲封諸侯。東遷後,周平王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是以說兩代申侯無意中成就了秦王室的壯大。
飛廉的另一個兒子,季勝,生子孟增,孟增因博學而受到周成王寵信,得到重用并賜之臯狼之地以為邑,兒子衡父也任朝中大臣。孫子造父是中國曆史上著名善禦者,傳說他得到八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遊玩時聽到徐國徐偃王(嬴姓,和造父同為伯益之後,是伯益次子若木之後)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裡,使周穆王迅速傳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今山西洪洞)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家族稱為趙氏,為趙國始祖。
《史記·趙世家》:“穆王使造父禦,西巡狩,樂之忘歸。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裡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而為趙氏。”
《姓纂》:“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後,益十三代至造父,善禦,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
曆經四代,造父的五世孫奄父,在周宣王時讨伐戎狄的時候,為周宣王駕車。看來,飛廉的另一支擅長駕車,出了幾代皇室司機。奄父的兒子趙書帶在周幽王時期在朝中任大夫,因為勸谏,而被虢石父污蔑,遭周幽王貶官,去周入晉,事晉文侯(姬仇),自此始建趙氏于晉國。曆經9代之後,至趙襄子時,趙、韓、魏三家滅智,瓜分晉國政權,後又曆經2代,至趙烈侯時(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趙、韓、魏三國的諸侯地位,趙、韓、魏三國正式成為諸侯國。
從秦襄公助平王東遷後至韓趙魏三家分晉這一春秋時期,周王室從地方千餘裡的最大領土,淪落為方圓不足六百裡。許多諸侯國開始不納貢,也不按時朝見周天子,昔日有無上權力的王室淪為了諸侯的附庸。
三家分晉也标志着周朝進入諸侯争鬥激烈的時代——戰國。
戰國時期,七雄争霸,秦、趙位列其中,持續兩百多年,此期間,周王室已經徹底淪為諸侯的傀儡,不僅無實權,行事還要看諸侯臉色,最終由惡來的第35世孫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建立秦朝。
當初周武王父子殺了飛廉父子,800年後飛廉的後裔就滅了周。真是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