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談國小低年級閱讀能力的培養

作者:小手創世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國文大師呂叔湘先生談及課外閱讀作用時曾言:“學習過程中,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開吧。”課内三成,課外七成,可見課外閱讀功效不菲。課外閱讀是學生在課外根據自身的喜好而進行的閱讀活動。實踐證明,正是由于課外閱讀尊重讀者的興趣這一特性,使其成為提高學生國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任教的這屆學生是我從一年級帶上來的,深感國小低年級起跑線上閱讀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

加強字詞句訓練,打實基礎

字、詞、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閱讀之本,要是一個學生連起碼的字詞句關都不能通過,怎麼可以打開閱讀的大門呢?字、詞、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積木,不認識一個個的零件又怎麼能把積木組裝好呢?這一階段的教學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個國文教學過程中都必須重視的。除了課文裡要求的一二類生字必須掌握之外,在低年級時我還常常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争當識字大王。如上街的時候在父母、親人的幫助下識記商店的招牌、廣告上的生字;班級裡同學的姓名有很多不認識的,問一問、記一記;報紙上,電視裡也時不時有很多學生感興趣,想認識的生字,通過多種途徑或在别人的幫助下自主識記。再者低年級的課文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裡面的詞句容易識記,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朗讀方式進行背誦。或是大聲誦讀,或是同學賽讀,或是表演讀,反複誦讀之後,背誦就是水到渠成了的事了。在第一個學年中,學生盡可能把課文都背下來。有了字、詞、句這文章之根、閱讀之本,閱讀活動的開展就有了可能。

選擇合适的讀物,激發興趣

低年級的國小生對篇幅短小的寓言、成語和童話故事;充滿神奇想象的幻想性題材的故事;簡單的傳記和曆史故事;字句活潑,内容變化大的讀物,如兒歌、童謠、古詩等;介紹自然界、動物界的兒童讀物;介紹不同生活形态和自然環境的兒童讀物這幾類圖書比較感興趣。這些作品往往具有人物角色形象生動,故事情節簡明易懂的特點,是理想的入門讀物。用這些作為入門材料一般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另外,最好是大字的、帶拼音的圖書,不容易造成學生的閱讀疲勞。一些為學齡前兒童提供的親子讀物,也适合作為學生獨立閱讀的對象……經驗表明,選取故事性強或者為學生所相對熟悉的内容,有利于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教給有效的方法,引領成長

低年級的國小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剛開始學習閱讀時,我們特别強調要指讀,這樣除了用眼用口,還用上了腦和手。慢慢我發現采用朗讀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維持長時間的注意力。特别對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十分管用。朗讀要求調動多種感官,做到眼到、口讀和耳聽,這樣有利于保持兒童的注意力,進行思維和了解内容,并獲得有效的識記。朗讀過程中有個規律,朗讀者對自己不認識的字詞會減慢速度,加以特别注意。這對剛學會閱讀的學生是很好的方法。閱讀之前讓學生根據題目自己提一些感興趣的問題,這樣帶着問題去讀,有利于邊讀邊想,要比無目的的讀效果要好得多。讀書時可以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讀書動筆的好習慣。低年級學生因識字量較少,在閱讀時常常需要借助拼音。初讀時,讀得不太連貫,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讀上,缺乏對讀物内容的思考和了解,隻能停留在對内容的初步感覺上。俗話說:“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國小低年級的課外閱讀屬于“外行”階段,學生能看“熱鬧”就已很好,不經曆這個階段,也難以達到“内行”的階段。家長和老師不要奢求學生讀了一本書就體會出感想,記住東西。閱讀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運”。

取得家長的共識,養成習慣

環境和氛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家庭環境對一個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很重要,是以,家長要給孩子在合适的時機提供适宜的閱讀環境。如家長可以适當給孩子買一些适合他們年齡段閱讀的圖書,讓孩子從小就與閱讀接觸,他們才有愛上閱讀的可能。

一個不閱讀的人是蒙昧的,一個不閱讀的家庭是無趣的,一個不閱讀的民族是淺薄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遠。是以,低年級的國文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夯實學生的國文基礎,為閱讀的開展做好鋪墊,同時要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紮實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樂于閱讀,善于閱讀,進而愛上國文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