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組建7個師。很不幸4師師長彭雪楓在1944年戰場上犧牲。

誰來接替彭雪楓的職務,華中局并沒有從新四軍内部考慮人選,而是希望從八路軍選派幹部。不知基于什麼的考慮,難得覺得新四軍沒有人能勝任?還是覺得沒有人資曆和能力比得上彭雪楓?
最後,中央經過分析後,決定讓3師副師長張愛萍擔任師長。他憑什麼可以被中央任命為4師師長?
論資曆,論貢獻
1938年,他從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來到,确山彭雪楓部工作。
說起他與彭雪楓早在紅軍時期就在一起工作,一個擔任團長,一個擔任政委,搭檔過一段時間。
在建立皖東北抗日根據地時,張愛萍曾向彭雪楓借一個團打開局面。等部隊發展壯大後,張愛萍并沒有自私地把這支部隊留在身邊,而是讓他歸建彭雪楓。
他擔任八路軍第五縱隊三支隊司令員,一直在皖東北與山東部隊聯合作戰。
皖南事變後,八路軍第五縱隊三支隊改編為新四軍3師9旅,他擔任旅長。
在擔任旅長時,陳毅曾經找他談話,希望他擔任新四軍參謀長,他以能力不足推辭。當3師9旅和4師10旅對調,張愛萍升為3師副師長。
1944年,彭雪楓在戰場犧牲,張愛萍能被任命為4師師長,除能力職務,還有一個原因。他建立的9旅在4師建制中,他曾從9旅調任3師副師長時,全旅戰士對他非常不舍得,希望他到四師兼任旅長。
從這一點講,張愛萍指揮老部隊駕輕就熟,能力可以,資曆合适。
如果華中局調八路軍幹部擔任4師師長,對新四軍的情況不熟悉,各方面都會影響部隊建設。可以說中央的考慮是全面的,把有能力的幹部放到一定位置上曆練,也是培養幹部的方式。
張愛萍沒有讓中央失望,帶領4師在抗日作戰後期,留下不少戰功。
抗戰結束後,因戰局發生改變,東北處于真空地帶,延安方面調集山東主力,新四軍一部,以及其他部隊挺進東北。新四軍北上山東,而張愛萍與粟裕等人駐守華中堅持作戰,擔任華中軍區擔任副司令員,隻可惜大展身手的機會馬上開始,他因意外離開前線,隻能看着戰友們在戰場上殺敵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