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粵村情-廣州增城區新塘鎮新何村

新何村,位于增城區新塘鎮西南,距鎮政府約1.5千米。坐落于東江北岸丘陵地帶的山間小平原,主要山嶺有四望崗,海拔85.3米。東江河從村南流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新何村細廟始祖熊文起自江西遷至東莞,後又遷至沙貝天妃坊(細廟社)。該村于1955年曾劃新何片而取名新何,曾用名何白鄉,别名迎賓坊。沙貝村曾是增城最大的一個村莊,現分設群星、新何、甘湧、東華4個行政村。

全粵村情-廣州增城區新塘鎮新何村

新何村村貌

  主要姓氏有湛、伍、招等。2015年末,該村戶籍人口2846人。其中,男性1424人,女性1422人,實際在村人口139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306人。村民為漢族,屬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05人、澳門同胞31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85人,主要分布在紐西蘭、加拿大、新加坡等國。

全粵村情-廣州增城區新塘鎮新何村

菊泉中學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蔬菜、水果等為主。特色農産品有四望崗槐枝。1986年,全村土地被國家征用。現村民多外出務工,從事工業生産或者商業經營活動。

  國道G107線、廣虎公路、荔新路、石新路、新塘大道、解放北路從村旁經過,交通便利。該村于1959年通電話,1960年通電,1984年通自來水,1988年實作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6年通網絡。文體設施齊全,建有新何國小、高地籃球場和崗吓籃球場、網球場、新塘公園、細廟文化娛樂中心、新何村老人活動中心以及農家書屋(藏書約3000冊)。

  傳統民居現存51座,代表性民居有市頭坊“龍觀弟”、尚書湛甘泉府第遺址和湛鄧鋆(丁鴻)宅院。“龍觀弟”,建于清代,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現已殘破,無人居住。尚書湛甘泉府第,始建于明代,重修于1961年,現為增城區登記文物保護機關,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内有三進大廳,花園圍繞。遺址内部主體建築現屬菊泉中學。菊泉中學以崔菊坡(崔與之)、湛甘泉(湛若水)兩位先賢之号各取一字命名。湛鄧鋆(丁鴻)宅院,建于清代,現為增城區登記文物保護機關,青磚石腳,屋背兩邊為茶桶耳形,儲存基本完好。

全粵村情-廣州增城區新塘鎮新何村

湛鄧鋆(丁鴻)宅院

  村中有湛姓愛蓮廳祠,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積350平方米,坐北向南,為二進廳格局,門庭廣闊。原湛姓族人在此供奉祖先牌位,1958—1960年為新何鄉大隊公用地,現破敗空置。每年清明前後,市頭坊湛姓宗族舉行集體祭祖,衆人皆到永甯街鐘陂頭山拜祭“三部尚書湛若水”大墓。迎賓坊招姓宗族聯合外地(如南安)宗族兄弟到南安陳家林山拜祭其太公山。

全粵村情-廣州增城區新塘鎮新何村

“帥府爺”過坊遊行

  該村民俗“帥府爺”過坊遊行形成于明代,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村民擡着“帥府爺”(原為“玉封道果康帥真君”)及“車爺”(原為“南昌五福車大元帥”)神像遍遊沙貝鄉十三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村中有中共新塘地區第一黨支部舊址,始建于1926年,是增城區文物保護機關。該村是明代中期以後至東洲驿站所經之處。該古驿道現為新何村高地街,長約300米,寬12米,水泥路面。

  新何村主要人物有: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曾任職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作為明代理學家、教育家,其學說與王陽明并稱“王湛之學”,他在各省建立書院達40多所,弟子3000多人,有《湛甘泉文集》存世。

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