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近代的書畫家,大家一定不會漏掉張大千這個名字。
張大千在山水潑墨畫的創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尤其擅畫荷花,對荷花情有獨鐘。
一生都沒有間斷過畫荷花,而且他筆下的荷花千姿百态,雅而不俗。
在藝術上他一直沒有間斷過鑽研和探索,希望通過自己的畫筆把世間最美的東西展現給人們。

張大千在自己的感情生活方面也同樣沒停止過追求,他一生中經曆過多段愛情,出現在他愛情中的女子們和他畫中的荷花一樣,各具風情 。
而最讓世人津津樂道的是,在他晚年的時候,竟然把女兒的閨蜜娶回了家,但是讓人歎息的是,他們所生的兒子,卻成了人間的悲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未婚妻去世 心灰意冷</h1>
1899年5月10日張大千出生在四川内江,他家在當地是小有名氣的書香門第。
在很小的時候姐姐就教他讀《三字經》,哥哥教他讀《千家詩》,這應該就是他的啟蒙教育吧。
他的母親非常擅長民間剪紙,他的哥哥張善孖中國畫畫的非常好,生長這樣充滿藝術氣息的家庭,對他今後藝術上的成就是有很大影響的。
張大千有個青梅竹馬叫謝舜華,他們是從小一起玩,一起長大的,兩小無猜。
從朦胧懂事起,張大千就對美麗可人的謝舜華産生了一種無法言表的感情。
随着漸漸地長大,他們倆都互相深深的愛上了對方。
雙方的父母看到他倆情投意合,就給他倆訂了婚。
1917年,18歲的張大千到日本去求學,他和未婚妻約定好了,等回國後就馬上成親。
可是沒想到,他這一走,卻和未婚妻成了永别。
在張大千留學期間,未婚妻因病去世。
家人在謝舜華去世之後,沒有馬上告訴遠在東洋的張大千,怕他受不了這個打擊,在異國他鄉出點意外就更麻煩了。
1919年他學成歸來,當他激動萬分地回到家時,未婚妻早已去世的消息就像當頭一棒,一下子把他打懵了,他覺得這個世界一下子失去了色彩,萬念俱灰。
張大千又一次離開了家,來到上海松江禅定寺出家為僧,法名大千。
當他的父母得知他出家當和尚的消息,哪裡會接受,父母還指望他來延續香火,傳宗接代呢。
在父母的軟硬兼施之下,三個月後還俗,張大千無奈地回到了家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張大千的情史</h1>
回到家沒多長時間,父母就給他重新張羅了一門親事。
這次父母給他找的這個姑娘,是素未謀面的曾正蓉。
當時剛剛19歲的曾正蓉,在樣貌上和謝舜華相比,那可是差多了。
曾正蓉雖然長得和漂亮沾不上邊,但是結婚之後,孝敬公婆,勤快能幹,把家裡上上下下打理的利利索索。
但是無論怎麼做,張大千就是看不上她,甚至有些厭惡她,就連入洞房那晚,張大千碰都沒碰過她。
曾正蓉雖然也感到非常的委屈,但是有些話卻無法言表出來,她隻能在心裡默默地承受着丈夫對他的冷漠。
成親不久,張大千就傳回了上海,離開了這個家。
妻子曾正蓉在家依然做着賢妻孝媳,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地過,成完親也好長時間了,曾正蓉的肚子還沒動靜,張大千的父母也有些沉不住氣了。
在當時那個時代,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如果媳婦過門後,長時間生不出個一兒半女,家人往往都會怪罪女人不争氣,絲毫不會怪到男人的頭上。
為了完成延續香火的大業,父母有了給張大千納個妾的念頭。
正在這時,張大千結識了黃凝素,她的家境不錯,而且琴棋書畫樣樣拿手。
黃凝素很崇拜才華出衆的張大千,随着接觸的增多,她漸漸喜歡上了張大千。
而張大千也對這個天生麗質的漂亮姑娘産生的強烈的好感,正好家裡準備給他納妾,他就順勢把黃凝素取回了家。
黃凝素
對于黃凝素這樣一個新女性來說,她是非常喜歡張大千的。
是以為了追求自由的愛情,她不顧一切地嫁給了這個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而且還不在乎做小妾,她以為自己找到了自己真愛。
可是張大千呢?他娶黃凝素為妾,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為了滿足父母傳宗接代的要求。
這些注定為黃凝素之後悲劇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黃凝素因為接受過新文化思想教育,是以和張大千有一定的共同語言。
他倆剛在一起的時候,感情也是非常不錯的,他們如膠如漆的天天形影不離。
黃凝素從小生活在一個優越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對她寵愛有加,是以對家務活她是一竅不通,一點都不會操作家務。
張大千的父母在這點上對這個兒媳很是不滿意,不過讓他們感到欣慰的是,黃凝素嫁過來之後,接連給家裡生了八個孩子,一下子人丁興旺了好多,延續香火再也不是個問題了。
黃凝素生完幾個孩子之後,無論身材還容貌氣質都大不如以前,七八個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她都得操心,他每天忙到精疲力盡,浪漫的愛情逐漸被柴米油鹽所代替。
張大千在藝術上追求新鮮感,在愛情上他也是一樣,藝術家的愛情就是這麼不尋常。
楊宛君
1935年的一個夏季,張大千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時,邂逅了鼓書藝女楊宛君。
楊宛君仰慕張大千的才華,張大千欣賞楊宛君的美貌,兩人一見鐘情。
随着交往的越來越頻繁,進入了甜蜜的熱戀,沒多久就把楊宛君帶回了家,成了第三房姨太太。
在家中楊宛君替代了之前二姨太黃凝素的位置,成天陪伴在張大千的身邊。
而黃凝素對張大千的冷落難以接受,但是卻毫無辦法,最後為了緩解心中的郁悶,就經常出去跳舞,在舞廳認識了一個男人。
為了所謂的愛情,黃凝素和張大千離了婚,孩子都留給了張大千,自己拿了一筆不菲的分手補償金,準備好好去享受新的愛情,但是沒想到那個男人卻是一個騙子,把她的錢全部卷走了,黃凝素在貧困和凄苦中度過了她的後半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3">幸福的忘年戀</h1>
徐雯波
三姨太楊宛君和張大千期初的生活也是非常的幸福美滿。
可是好景不長,張大千又迎來了一段新的感情,這個女孩叫徐雯波,是張大千女兒的同學兼閨蜜。
徐雯波也是學繪畫的,她非常喜歡張大千的作品,當她知道自己的好閨蜜是張大千的女兒之後,軟磨硬纏的要讓閨蜜帶着自己拜訪張大千。
張大千第一次見到18歲的徐雯波,就被這個女孩身上那股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給吸引住了。
不知道為什麼,他一見到徐雯波,腦子中的靈感就會像噴泉似的迸發,創作出不少的絕世佳作,而徐雯波見到自己仰慕已久的偶像,也是久久的激動不已。
徐雯波說想和張大千學習畫畫,張大千痛快地答應了,就這樣,倆人開始了頻繁的接觸。
一來二去,倆人互生愛慕之情,慢慢發展到難舍難離,他們的戀情公開之後,受到了徐雯波父母的強烈反對。
他們無法接受心愛的女兒找一個,和自己父親年齡相仿的男人做伴侶,而且這個男人家裡還是妻妾齊全。
但是女兒卻是鐵了心的要跟随這個男人,在女兒尋死覓活的堅持之下,父母也隻好無奈同意了女兒的選擇。
1947年,48歲的張大千與18歲的徐雯波終于如願以償地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這對不被世人看好的“忘年戀”,沒有出現人們想象中的好景不長,而是生活的非常幸福,在這之後,張大千的人生中再也沒有出現過其他的女人了,徐雯波是他最後一位妻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5">被抛棄的兒子 卧軌自殺</h1>
結婚不久,徐雯波為張大千生育了一兒一女,給兒子取名叫張心建。
中年得子張大千自然很是喜歡,在張心建一歲之前還享受得到了一些父愛。
後來迫于當局的形勢,張大千準備到國外繼續他的藝術創作,但是隻弄到三張機票,無法帶着太多的家人離開,張大千準備帶徐雯波和兒子張心建走。
但是在臨走之前,徐雯波突然改變了主意,她決定帶着黃凝素的女兒走,而把自己的兒女抛下。
對于張大千來說,反正哪個孩子都是自己親生的,帶誰走都無所謂,就這樣,不到一歲的張心建被父母無情地抛棄了。
後來是張大千的一位好友收養了張心建,好友因為一直沒有自己親生的孩子,是以對張心建非常不錯。
可是後來因為生意出現意外,家中破産,無法再繼續撫養張心建,好友輾轉找到張家,把孩子送還給了張家,張大千的原配妻子曾正蓉看到張心建,心生憐憫之情,一把把可憐的孩子摟在懷裡。
因為曾正蓉一直沒有生育,是以他對張心建視如親生,對他很好。
可是張心建小小年紀經曆了這麼多的不幸,性格變得郁郁寡歡,有些悲觀。
長大之後,有了一個女朋友,當時沒多久倆人就分手了,張心建經受不住失戀的打擊,卧軌自殺了,那年他才22歲。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張心建的父母可能還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對親生兒子悲慘遭遇一無所知。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7">結語:</h1>
張大千在中國畫藝術上造詣很深,他通過他的畫筆把世間的萬物美展示給人們,讓人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和美的向往。
但是他對待家庭的态度和對子女的教育卻沒有他的畫美,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讓自己的兒子飽受人間的冷與暖,最後帶着滿腔的痛楚離開了這個世界,不知道張大千和徐雯波知道了兒子的情況後會作何感想。願天下這樣的人間悲劇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