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英語時,我走過的彎路

本文有感于王宗炎教授的一篇文章《學英語時,我走過的彎路》。文中提到了5點,每一點都可以單獨展開成文。

學英語時,我走過的彎路

圖檔來源網絡

王宗炎教授是英語語言學家,緻力于英漢語言比較研究,長期從事英語教學和研究工作。王先生著作甚豐,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是國内很有影響的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家之一。

《學英語時,我走過的彎路》

文 | 王宗炎

學英語,不知道有什麼捷徑沒有,可是我走過不少彎路。下邊分五個問題來講。

一,學英語,要花很大力氣學語音嗎?

我是20年代進中學的,我的英語老師-小白臉,金絲眼鏡,頗有點洋派頭-閱讀能力不錯,課時念起書來,一派中國腔,每個詞,每個音節都念得清清楚楚。當時我很喜歡聽他的課,但是聽慣以後,突然來了一位加拿大籍老師,她的英語我就是聽不懂。例如她把 tell us 說成 tellers, 而我們的中國老師念法總是 tell us ,每個音節同樣地響亮。

現在中學課本都講發音規則和國際音标,這一點比先前進步很多。可是懂了音标,記得了音标,并不等于厘清了音值。現在很多人都知道 sit/seat, pull/pool, bed/bad, face/fish, ship/sheep 的音标和含義,可是你能分辨并正确地發出這些不同的音嗎?是以隻注意拼寫而不注意發音,這條彎路希望大家不要再走。

二,學英語,是否要有一本好詞典?有了好詞典,是否就能使用它解決詞彙問題?

現在的學生,用的是什麼詞典?它的可靠性如何?在使用詞典之前,學生們是否把它的前言,例句說明,注音說明等等都仔細看過?如果是雙解的,他們是否知道,學英語單詞含義,用注釋英語來講解英語單詞要比漢語來的容易些,準确些,而且雙解詞典會不會隻看漢語解釋?學生們是否覺得看看釋義,講的通就夠了,而不知道其實在一個詞條裡面,例證比釋義更為重要?例如 glorious “光榮的”,但是它還有“極好的”“可愛的”意思。可是要記住了glorious sunshine, glorious weather, glorious rainbow in the air. 這樣的例子,就很容易立即了解這個單詞。

三,學英語,是否必須讀文學?是否應限于文學作品?

我的觀點是為文學而學英語,這不能反對,然而這畢竟是少數人的事情;為科技而學英語,為實用而學英語,這條路走的人必然越來越多。

四,英語要精讀麼?

關于讀書,關于學英語,我仍然覺得Francis Bacon的話是正确的:“有的書隻要嘗嘗味道,有的書要正本吞下,還有少數的書要咀嚼和消化。”如果咀嚼和消化不是精讀,那是什麼?

五,學英語或者學文學,也要學一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嗎?

英國人口中的Asians多半指來自南亞的人,但是美國人所謂的Asians多半指來自東亞的人。我們聽到“工黨”二字,可能會以為是無産階級的組織,可是英國的Labour Party,有些重要成員卻是貴族。

我們說government,想到的是政府部門,可是美國人卻是包含議會和法院。望文生義,以為已經聽懂看懂,其實對不上号。

學英語,既要在語言之内來學,也要在語言之外——在社會背景中,在傳達媒介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民俗、曆史中——來學,這是我在長期走彎路之後悟出來的一條道理,希望大家也來考慮考慮。

一、

非常贊成第一句話,學了這麼多年的英語,真的沒有總結出有什麼學英語的捷徑。

每當有人問我,有沒有什麼學習英語的方法?

我會說,要掌握一門語言的聽說讀寫譯,無非就日積月累,别無他法。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其實回答得有點不負責任,但我是真的總結不出什麼具體的方法。

某某速成班,七天見效,一小時記1000單詞,諸如此類,我沒有去試過,不知成效如何,不置可否。

二、

語音語調困擾了不少人。

很多情況下,小初高老師的發音會影響我們的發音,這涉及到大教育環境下的師資問題。

要是幸運,碰上了發音比較道地的英語老師,那我們學到的發音很可能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發音很好聽。她說是因為讀高中的時候,英語老師的發音很好聽,受了英語老師的影響。

讀大一的時候,學校開設了專門的語音課,就是為了糾正發音問題。因為每個學生的發音水準參差不齊,有些還有很明顯的地方口音。

如何在大的環境下,讓自己的語音聽起來舒服一些。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模仿,模仿标準的英音或美音。

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人,跟我說幾句英語。雖然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但他們的發音聽起來很舒服。問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回答就是看劇的時候學會的。

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适合自身的詞典,必然大有裨益。

可以養成查閱英英詞典的習慣,培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不論是紙質詞典還是電子詞典。

有人說,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不同基礎水準的人,用到的詞典是不同的。可以由漢英(英漢)詞典、英漢雙解詞典向英英詞典過渡。

這不無道理,但也無需完全按這種漸進的方法,越早适應英英釋義越好。

英英詞典能區分同義詞或近義詞的細微差别。

study 和 research 譯為“研究”時,看不出有任何差別,而用英語釋義,差别就顯而易見了。

Study: a thorough enquiry into a particular subject, esp, including a piece of writing on it;

research: serious and detailed study of a subject, that is aimed at learning new facts, scientific laws, testing ideas, etc.

英英詞典提供了道地的注解和例句,相當于在源語語境下學習。是以,也有人說詞典不僅可查,也可讀。

在學習的初級階段,可依靠母語,使用英漢詞典,在完成初級階段之後,可盡可能把自己丢進純英語環境中,潛移默化。

四、

看什麼類型的書籍,我覺得以個人愛好為主。隻要你喜歡文學,享受閱讀的過程,那就可以去讀。

你覺得長篇英語原著比較難啃,可以讀短篇故事集,一切根據個人舒适喜好。

精讀淺讀,也由你個人決定。

他人告訴你這本書需要精讀,但是你不喜歡,再怎麼讀也是一種折磨。

反之,他人覺得這本書隻需淺嘗辄止,而你恰巧愛不釋手,那你就精讀。

精讀的過程可以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比如說,最近看到了一個句子,是外刊上描寫聯考時,中國家長焦慮萬分地在考場外等待的情景:

A red banner above the barrier declared the school a "National unified gaokao examination point". At the first sign of movement inside, the parents pushed in closer, cranning their necks to spot their children emerging.

最早認識crane一詞時,是名詞,意為“鶴”。現在看到這個句子,腦中浮現出家長像“鶴”一樣伸長脖子,向考場張望的景象。

立馬就記住了“crane”用作動詞,譯為“伸長”、“探頭”的具體語境,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景時,就知道該如何道地地表達了。

另外,等哪天你對英語沒有抵觸心理、不心生厭煩,能夠平心靜氣地看完一篇文章時,我覺得英語水準就比較高了。

五、

既要在語言之内來學,也要在語言之外來學。

初高中學習英語,我們太多地關注語言本身,記單詞、背句型、學文法、背短文,飽受折磨,但是這又是應試教育避免不了的。

脫離了這些,英語成績就不理想,也是以可能沒法考上理想的大學。

但英語知識,絕非我們初高中學到的那些,也絕非語言本身。

将英語放在社會這個大背景下,它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民俗、曆史等緊密聯系在一起。比如說語言霸權、語言殖民、語言與民族獨立、語言與文化。

抛開語言本身的桎梏,去了解語言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就會更加深刻地了解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