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的風,吹動季節的經幡,回眸間,已是白露。
這是個散盡浮華的時節,山水明淨,天高雲淡,清風冷月,寒生露凝。
攜一縷清風,潑墨山水畫卷;蘸一滴清露,書寫歲月清歡。
“波光水鳥驚猶宿,露冷流螢濕不飛”,白露時節,讀讀這四首冷門古詩,遇見人間最美秋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8">1.宋·陳與義《秋夜》</h1>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漢明。
莫遣西風吹葉盡,卻愁無處着秋聲。
陳與義是兩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和黃庭堅、陳師道被尊為江西詩派的“三宗”。
江西詩派是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歌流派,對兩宋詩人影響至深,陳與義能夠成為“三宗”之一,足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有多高了。
他的詩歌極少用典,重意境,擅白描,風格俊朗,就如這首《秋夜》。
已是三更,淡淡的清輝灑滿了整個庭院;擡頭望去,隻見乾坤清澄,銀河耿耿。
西風吹過,落葉紛紛,詩人忍不住請求西風不要吹盡落葉。
他不是擔憂落葉的命運,而是怕再也聽不到這凜凜秋聲。
詩歌前兩句以純白描的手法,描繪了一幅清新明朗的秋夜圖。
而後兩句别出心裁地從“秋聲”入手,明明同樣是寄愁于“西風落葉”,卻寫得别有趣。
不管是真曠達,還是故作豁達,都有别于一般的悲秋之作,令人耳目一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0">2.宋·武衍 《秋夕清泛》</h1>
弄月吹箫過石湖,冷香搖蕩碧芙蕖。
貪尋舊日鷗邊宿,露濕船頭數軸書。
武衍也是兩宋之交的詩人,史書中關于他的記載不多,隻知他南渡後曾寓于臨安清湖河附近。
南宋另一詩人方萬裡曾評價他的詩“模寫景物,吟詠情緻,多有可筆于丹青者”,從這首《秋夕清泛》來看,确實如此,字字如畫。
秋夜裡,詩人泛舟于石湖之上,一邊吹着洞箫,一邊觀賞着玲珑秋月。
碧荷田田,微風吹過,清波蕩漾,縷縷幽香,撲鼻而來。
夜深了,他坐在船頭,捧着一卷書,輕輕吟誦,即使露水沾滿了衣裳,打濕了書卷,他依然手不釋卷,樂而忘返。
詩歌前兩句從視覺,聽覺,嗅覺,三方面着手,将月色、箫聲,荷香完美地融合在一幅畫中,靈動缥缈,令人心旌搖曳。
後兩句則着重突出詩人沉醉于山光水色的閑适之态。
看似句句寫景,卻也是景中含情,如詩如畫,悠然自得,令人神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2">3.明·劉崧《步月》</h1>
乘涼步月過西鄰,草露霏微濕葛巾。
一徑竹陰無犬吠,飛螢來往暗随人。
劉崧是元末明初的文學家,自幼好學,七歲能詩,是當時江西詩派(也稱“江右詩派”)的代表人物。
詩歌内容多描寫山水景物,田園風光,詩風正平典雅,在明初詩壇上頗有影響力。
《步月》是一首很清新的即景小詩,從内容方面來說,沒什麼深刻含義,但從意境角度來講,甯靜淡遠,給人以美的享受。
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畫面:秋夜裡,詩人乘着月色,到西郊乘涼。
一路漫步,樹叢中的露水打濕了他的葛巾。
走過竹林掩映的小路,靜悄悄的,連一聲犬吠都沒有,隻隐約看到幾隻流螢飛來飛去。
詩歌前兩句主要通過夜月乘涼和露濕葛巾這兩個畫面,烘托詩人的悠閑自得,潇灑随性。
而後兩句則側重環境描寫,無犬吠擾人清靜,有飛螢相依相随,這樣的畫面甯靜而美好。
王國維所謂“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大概便是如此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4">4.明·湯顯祖《江宿》</h1>
寂曆秋江漁火稀,起看殘月映林微。
波光水鳥驚猶宿,露冷流螢濕不飛。
說到湯顯祖,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的《牡丹亭》,“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其實,除了戲曲,湯顯祖還精通天文地理,醫藥蔔筮,也曾修訂過《宋史》,可惜未完稿。
他在詩詞作文方面也頗有成就,這首《江宿》便是他的代表作,通過描寫詩人夜宿秋江的所見之景,傳達出一種清涼幽靜的氛圍,令人心曠神怡。
深夜裡,江面上一片寂靜,月色蒼茫,遠處的燈火隐隐約約,沿岸的秋林,在月光的映照下更顯迷蒙。
清風拂過江面,泛起層層波瀾,栖息在沙灘上的水鳥被粼粼波光驚醒,發出幾聲鳴叫,又繼續睡去。
還有幾隻螢火蟲,仿佛被露水打濕了翅膀,停止了飛翔,栖息在草叢間。
如果說詩歌前兩句還有幾分寂冷的氛圍,那麼後兩句波光水影,飛鳥流螢,這樣的畫面冷而不凄,動中含靜,秋夜之美盡在其中。
遠山黛,秋水靜,白露凝,新涼至,歲月的箋上,秋意漸深。
于一簾月色下,于一徑竹陰中,于一葉扁舟上,看山水清歡,等白露微涼。
“波光水鳥驚猶宿,露冷流螢濕不飛”,白露時節适合讀這樣的古詩。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