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條人歌裡的福佬話:和潮汕話是“兄弟”,彭湃作品傳唱至今

作者:南方都市報
五條人歌裡的福佬話:和潮汕話是“兄弟”,彭湃作品傳唱至今

編者按: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方言則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方言既是集體記憶與民族文化的載體,其交彙和輸出也在對外交流和傳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即日起,南都、N視訊推出“走讀嶺南方言”系列報道,帶你了解廣東特色方言故事。

“咚咚咚!田仔罵田公,田仔做到死,田公食白米。”上世紀20年代,“農民運動大王”、革命烈士彭湃,在家鄉廣東海豐發動農民運動時創作的方言歌謠《田仔罵田公》,至今仍被當地人傳唱。

歌謠中的方言正是汕尾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廣的福佬話。

福佬話與潮汕話同屬閩南語的分支,算是”兄弟”。此前走紅全國的海豐籍五條人樂隊在《道山靓仔》等多首方言歌曲中,就是用這門方言呈現了當地的人文風情。近日,南方都市報、N視訊記者走訪廣東汕尾海豐,深入了解這門曆史悠久的嶺南方言。

五條人歌裡的福佬話:和潮汕話是“兄弟”,彭湃作品傳唱至今

吸收大量客家話及粵語詞彙

“每個詞都能聽懂,但你不一定知道對方整段話在說什麼。”

曾在潮汕地區生活了4年的海豐人曾慕娴笑稱,聽别人講潮汕話,就像在聽英語聽力測試。

海陸豐地區地處粵東,其方言與潮汕話有些相似,不少人以為這裡的方言是潮汕話的一個分支。其實不然。

海陸豐地區方言與潮汕話同屬閩南語的分支。海豐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謝立群長年研究海陸豐文化,他向南都記者介紹,從海陸豐各地族譜記載來看,他們的先祖大多是在明末清初自福建移民而來。據《海陸豐曆史文化叢書》記錄,講閩南語的福建先民來到海陸豐後,與土著居民、客家人和講粵語白話的人頻繁接觸後,吸收了大量客家話、粵語的詞彙,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才形成了有别于泉漳話、潮汕話的本土方言——海陸豐福佬話,也稱“學佬話”。

“學術上認為,福佬話與潮汕話都屬于閩南語的分支,福佬話和潮汕話應該是‘兄弟’關系,而不是‘父子’關系。”謝立群說。

同屬閩南語,福佬話和潮汕話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兩者都有一小部分詞語與國語的詞序相反,即“倒序詞”,如客人讀為“人客”,台風讀為“風台”。還有一大批詞彙的結構、發音、用法與潮汕話基本相同,保留着與古時用法,如“冊”(書本)、“鼎”(鐵鍋)、“厝”(房屋)、“驚”(害怕)等詞。

五條人用方言作歌記錄當地風俗

海陸豐也是廣東著名的僑鄉之一。

南都記者從汕尾市相關部門了解到,到2019年末,汕尾市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僑胞有140多萬人,其中海豐縣就有約50萬人。

顧家的海陸豐人到異國他鄉謀生,稍有成就便會回到家鄉探望親人。謝立群告訴南都記者,他們帶回了外來文化,一些英語、馬來語詞彙也由此融入福佬話中,比如,意思為親吻的“唚”即源于馬來語的“cium”,“呔”源自英語“tie”,表示領帶。

海陸豐地方文化底蘊豐厚,福佬話中自然也保留了一批迥異于其他方言的詞語,比如意為頭皮屑的“頭鱗”、意為小孩的“郎仔”,以及用來形容一個人桀骜不馴的“老勢勢”——這個詞也是海豐本土樂隊五條人唱完《道山靓仔》後,被全國歌迷熟知的一句福佬話。

五條人樂隊曾在去年登上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随後風靡全國。兩名海豐籍主創仁科、阿茂或許是受當地文化浸淫多年,這支樂隊的不少方言歌曲裡都映現着民俗風情。

五條人歌裡的福佬話:和潮汕話是“兄弟”,彭湃作品傳唱至今

五條人樂隊。圖檔來源:《樂隊的夏天》官方微網誌

南都此前就曾關注、報道過這支從海豐走出的樂隊。

在《倒港紙》這首歌裡,阿茂重複吆喝的那句“你有港紙無”,講述的便是幾代海豐人關于小街道十字路口東門頭的共同記憶。

海豐話“倒港紙”意為“兌港币”,多年前是當地一項熱門業務——海豐縣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水路至香港隻有81海裡,當時不少海豐人家中有來往香港的親戚,東門頭“倒港紙”就是為這部分海豐人提供兌換貨币的服務。

祭祖、祭祀是粵東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很多在民間口口相傳的俗語、歇後語也是從當地的民俗中得來。

海陸豐地區村頭社尾随處可見神龛佛廟,幾乎家家供敬神明。祭祀時間多在正月初十開燈節、春分或冬至。祠堂前置八仙桌擺放祭品,人們向着祖宗龛舉行祭禮,點燃香燭紙錢行三跪九叩首,祈禱祖靈庇佑。祠堂前戲班演戲,燃放炮仗焰火,是當地大小村落裡常見的場景。

舊時大多數家庭都過得拮據,一年辛苦勞作勤儉節約,隻有到了過年時才能有魚有肉。“排錢過三十夜——夠豐富”這句話就是指菜肴比除夕夜的還要豐富,一般用于對主家請客的贊賞。

五條人的歌曲中,以搖滾形式呈現的《請到老祖公》描述的就是當地人祭拜祖宗的一幕:“一請二請三拜請,敬拜敬請請到老祖公,現有香香、大燭、清茶、酒禮、五牲、銀錠、布匹……老祖公爐前來收領。”

另一曲《清明過紙》中,阿茂娓娓道來的歌詞——“清明節挂紙,擔着擔欲上山啊,阿嬸喊無扁擔,阿叔講不曉得用鋤頭擔嗎”,也正是源自海陸豐清明節祭祖民俗:在福佬話中,清明節祭祖被稱為“拜祖”或“挂紙”。

“農民運動大王”寫的歌謠傳唱至今

在五條人樂隊沒火之前,海陸豐民間也流傳着一些男女老少都會哼唱的方言歌謠,其中最廣為傳唱的是創作于上世紀20年代的《田仔罵田公》,還曾被列入當地中國小音樂課教材。

上世紀20年代初,“農民運動大王”彭湃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在家鄉海豐建立中國首個縣級農民協會,上司建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

在上司農民運動期間,彭湃意識到,動員對象多是目不識丁的勞苦農民,艱深晦澀的文本内容不一定能引起他們的注意。他決定把農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用方言寫進歌謠裡。

是以,彭湃創作了《田仔罵田公》《五一勞動節》《起義歌》《農會歌》等一批朗朗上口、易學易記的方言歌謠,歌詞無不反映當時農民的苦難和渴望翻身的迫切希望。

五條人歌裡的福佬話:和潮汕話是“兄弟”,彭湃作品傳唱至今

《田仔罵田公》的樂譜,被陳列在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内最明顯的位置。紀念館講解員羅曉梅向南都記者介紹,樸實直白的歌詞裡,反映的正是當時農民在封建主義壓迫之下的慘狀:農民不分日夜地耕田,耕得的糧食全部作為田租上交地主。

五條人歌裡的福佬話:和潮汕話是“兄弟”,彭湃作品傳唱至今

“當時國語還未大範圍普及到農村地區,可想而知,這些通俗易懂的方言歌謠在農民群體中的影響和作用有多大。”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館長陳火金向南都記者感歎。

彭湃可能沒想到,《田仔罵田公》至今仍被傳唱。

歌裡寫道——

”咚咚咚!田仔罵田公,田仔做到死,田公食白米”。

“團結起來幹革命,革命起來分田地,你分田,我分地”。

“有田有地真歡喜,免食番薯食白米”。

“走讀嶺南方言”系列報道

總策劃:戎明昌

執行策劃:王佳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采寫:南都記者 黃小殷 實習生 吳浩旖

攝影:南都記者 黃小殷(除署名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