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廷自1840年鴉片戰争以後,國力日下,人民生活水準更加不堪,加之,西方列強故意向中國傾銷鴉片,中國人吸食鴉片者衆多,身體羸弱,面黃肌瘦,體質更加虛弱。1896年,上海的一份由英國人創辦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在中國居住的英國人,這篇文章通篇譏諷、嘲笑中國的一切,指稱中國為Sick man of East Asia,也就是東亞病夫。
此後,由于國力衰弱,戰亂頻繁,這種情況一直未加以改善,及至1917年,青年毛澤東仍大聲疾呼,他在《新青年》上發表《體育之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觀點:“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
1932年,劉長春“單刀赴會”,參加了第十屆洛杉矶奧運會,比賽結束後,因路費不夠,在當地華僑的捐助下才回到祖國。193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會上,中華民國代表團參加了接近三十個比賽項目,派出了69名的代表團。後來在所有的參賽項目中除了撐杆跳選手符保盧進入複賽外,其餘的參賽人在初賽就已經被遭淘汰了,中華民國奧運會代表團全軍覆沒。據說這些中國運動員在回國途經新加坡時,當地的報刊上發表了一幅外國人諷刺、嘲笑中國人的漫畫:在奧運五環旗下,一群頭蓄長辮、長袍馬褂、形容枯瘦的中國人,用擔架扛着一個大鴨蛋,題為“東亞病夫”。新中國成立初,人均預期壽命竟然隻有35歲。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國民體質羸弱,運動水準低下,專業人才匮乏,體育場館凋敝,中國競沒有産生過一名世界冠軍。
1952年6月10日,毛澤東同志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大會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吹響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号角,1952年11月,老帥賀龍成為第一任全國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一個由體委統一上司、各部門具體實施,分工合作、高度集中的體育管理體制逐漸建立,形成了國家辦(體委)、部門辦(各行業系統)、機關辦(機關、企業、廠礦、學校)相結合的組織實施系統。
在正确方針的指引下,加之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經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為新中國創造了第一個世界紀錄。1959年,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獲得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1960年,我國登山健兒創造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奇迹。1984年,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獲得新中國第一枚奧運會金牌。1984年我國在改革開放後首次組隊參加夏季奧運會,取得位列金牌榜第四位的優異成績。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位列金牌榜第一、獎牌榜第二,又一次取得重大曆史性突破。在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在冬奧會上實作金牌“零”的突破。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5枚金牌、11枚獎牌,冬奧會成績實作了曆史性突破。在亞洲,從1982年新德裡舉行的第九屆亞運會開始,中國已經連續10次蟬聯亞運會金牌榜首位。
2001年,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隆重舉辦,2015年7月31日,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了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權,成為世界唯一一座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将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2022年2月4日,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即将在北京啟幕。
由于國人整體身體素質的提升,加上科學的訓練方法,很多以前不很擅長的項目都有了質的突破,2021年在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打破亞洲紀錄,跑出9秒83的成績,是第一位進入奧運百米決賽的亞洲人,創造了黃種人的曆史。
“東亞病夫”的帽子一步步被扔進了太平洋,一個羸弱不堪的瘦弱之人逐漸轉型成了一個健壯型男。除了個别項目仍有不足,仍在探索,比如說中國足球。
當然了,下一步中國足球的春天也應該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