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MD畢業後在歐洲繼續PhD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協和八

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在國内完成MD學業之後,又繼續去歐洲開始PhD的科研之旅。

是什麼原因當他們當初作出這樣的決定?

PhD生活和MD生活有什麼不同?

他們讀PhD的過程有哪些收獲?

他們PhD畢業後又有怎樣的未來規劃?

今天就讓小八帶你一起來來看看他們的分享!

MD畢業後在歐洲繼續PhD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協和八

關于COI-CSC

本文大部分分享的同學均由COI-CSC (CAMS Oxford Institute-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項目選派并提供資助,該項目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與牛津大學三方聯合設立,共同資助優秀人選赴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該項目旨在積極推動醫學科學的研究與應用,充分調動和整合資源,強化生物醫學前沿交叉領域學科研究,對疾病發病機制加深認識和建立疾病診療新方法,以期在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中取得重要進展,在免疫治療、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微生物組學、生物資訊學、結構生物學、表觀組學、基因編輯、藥物篩選等生物醫藥前沿以及關鍵核心技術等實作突破。可參考牛津大學網站了解獎學金相關情況:

https://www.camsoxford.ox.ac.uk

李霓

事業是要終生進行的,何不先去看看世界。就是憑着這個念頭,在八年畢業之際,我選擇了再當四年學生。四年确實不短,後來想想,也許是父母都算年輕,自己對成家立業的願望從來都不迫切。不追求穩定,更渴望探索。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一半,回頭看覺得這個選擇挺好的。基礎科研和臨床工作是非常不同的運作模式,卻可以相輔相成。産出的成果互為指導,對個人品質的要求和培養亦如是。無論是畢業即投身臨床,還是繼續學習打好科研基礎,我想隻要投入都會有所得。

徐昊鵬

能夠在頂級的醫學院學習完後去到頂級的研究學院學習,我自己感到十分幸運,也十分珍惜。雖然兩個地方的環境、文化及氛圍有着巨大不同,但對于幫助學生養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标卻是共通的。作為一個學生,能夠一方面完善自己能力的培養,同時有機會見到巨大的多樣性,讓我自己對這段經曆十分滿足,也充滿了期待。希望大家能夠珍惜在協和學習、生活的每一天,未來無論在什麼行業、在做什麼事情,均會發現協和學到的東西能夠學以緻用。

張憶東

個人感覺在牛津做科研的收獲是一方面系統學到了很多基礎的科研能力,比如了解了很多算法的原理,掌握了如何寫代碼快速處理資料等等;另一方面,我也系統經曆了從最初找到有價值的科學問題到不斷深入探索并形成結論的整個過程。同時,做研究的過程也磨練了我的心性。在不斷遇到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感到自己的心态也比之前更沉穩了,不再會因一時的卡殼和茫然而過于急躁。

小崔

從協和畢業到牛津讀博轉眼間已經兩年,由于讀博期間疫情蔓延,很難說自己的phd體驗是正常體驗。從對疾病的一無所知,到外國政府鴕鳥政策,以及突然而來的全國封鎖。博士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躲疫情和防疫情中。不過好在牛津的博士培養規範,導師對于科研的專注和對學生成長的關注。盡管疫情到處肆虐,仍然得到導師們的遠端指導,實驗室中同僚也互相幫助,課題目前還算順利進行。在牛津讀博常常有在做博後的錯覺,除了定期向導師彙報,大部分實驗設計和實驗時間都是自己掌握。對于技術的掌握和精進也是因人而異。導師對于學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培養也十分重視,是以常常導師不會直接給出問題的答案,而是鼓勵學生自己探索。

印梓楠

當初選擇再讀phd,很直接的原因是,在最後的科研訓練中發現自己對于科學問題的提出,成型,探索與解決有很多的疑問,對于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雙向轉化也意識淡薄。這樣的自己直接進入臨床醫生的角色我覺得擔憂和遺憾,也想要去探索自己的無限可能性。能夠得到家人的支援并獲得到牛津學習的機會是非常幸運的。從文化氛圍到思維模式的轉變、适應是一個苦樂交織的過程,在一天天對傳說中phd的壓力的真實體驗裡我也在一點點成長。正如剛來的時候前輩說的那樣,phd不僅僅是一個學位,也是對你在這一階段面對壓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認可。現在的我還是有很多疑問,可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慢慢擁有尋求答案的能力,無論未來的方向如何,我相信這一段經曆都會是我人生寶貴的财富。

柚子學姐

在協和臨床見實習、畢業課題以及後來畢業工作的這段時間裡,我逐漸意識到對于惡性良性腫瘤這樣的疾病,單純參照指南給病人給予規範化的治療是不夠的。想要更好地認識它、了解它,就必須更深入地進行科學研究探索。那為什麼是繼續讀PhD而不是做博後呢?首先因為歐洲和美國不同,在歐洲,隻有拿到PhD學位的學生才可以做博後。是以,如果MD畢業生想在歐洲做科研,就必須從PhD開始。

PhD的生活和MD有很多不同。通常PhD學生在開始學業的時候,導師就會給你安排好一個定了大方向的課題(可能不同實驗室也有差別),你要做的是盡可能廣泛地閱讀與你的課題相關的文獻,與導師交流,逐漸明确課題的探索方向和下一步的計劃。PhD的時間安排通常比較自由,需要自己有很強的時間管理能力,妥善地安排好各項實驗,同時也要與合作者及時溝通、回報,并及時把實驗結果整理彙總并與導師溝通彙報。PhD就像是一個小型項目的管理者,出色地完成PhD工作,需要很好的溝通協作能力、執行力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可以說,PhD的經曆讓我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圈”,進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從頭開始摸爬滾打,不斷成長曆練。不管未來選擇繼續投身臨床還是繼續在科研道路探索,我覺得這一路的選擇都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臨床和科研不應當是完全割裂的,從臨床當中獲得寶貴的科研問題,從科研探索中得到可能的答案回歸于臨床,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王聞博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三年的時光已經過去。當初我決定MD畢業之後繼續出國讀PhD,是想對科研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以及感受一段不一樣的生活。在英國留學三年,看到了名校的風采。這裡有各種講座,可以了解和學習不同領域的最新知識。在這裡有對我有知遇之恩的老師和對科研求知若渴的同仁。這裡注重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讓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的激發。課題組就像一個非常溫暖融洽的大家庭,大家很樂意互相給予幫助。老師非常有親和力,學習上沒有灌輸知識點,沒有給出所謂的标準答案,而是鼓勵我們思考、創新,針對不同課題進行互動式讨論、分析、論證,任何理論都是可挑戰的,隻要有足夠的證據支撐。同時,我也見到了世界的缤紛多彩和各種不同的生活模式與道路,學會了對生活的管理,也思考了未來的去處,嘗試找到适合自己的職業和生活規劃。人生有涯,而知無涯。科研和醫療技術一直追趕着生命的發展,就如何将科研和臨床有機結合而言,“路漫漫求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謝COI-CSC項目給中國學生創造了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機會!這段時光是非常快樂和難忘的,很感激有這段留學經曆,受益匪淺,希望回國後可以學以緻用。

好消息!!

排版:菜菜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