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德國由多黨派輪流執政或共同執政,故該國的外交方針偶爾會出現左右搖擺,這一點再正常不過,不過這并不是卡倫鮑爾等人随意指摘俄羅斯的借口。作為一國之防長,卡倫鮑爾應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國家實力,有時一句不恰當的話,有可能産生意想不到的麻煩。

環球網援引俄國防部長紹伊古的話說,他反對德國對俄羅斯發出的類似威懾性的言論。殊不知,多年前柏林方面陳兵俄羅斯邊境就曾引發過嚴重的後果,北約知曉這其中的情形,包括德國防長。他強調:隻有在確定俄羅斯的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北約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
據悉,北約多國防長于上周齊聚布魯塞爾,簽署了一項名為“歐洲-大西洋地區威懾和防禦概念”的計劃。該計劃規定在必要的時候,北約成員國可以使用諸如網絡攻擊和核武器等非正常打擊手段。德國防長克蘭普·卡倫鮑爾随後點評道:這的确是威懾俄羅斯的一部分。
分析指出,卡倫鮑爾的言論等于将俄羅斯完全置于了北約的對立面,等于将對俄關系定義為隻有沖突和沖突,無基本的交往必要,甚至連用和談的方式消弭分歧都成為了多餘。卡倫鮑爾的看法或許在北約内部有一定的市場,然而她非要當“出頭鳥”,乃至将德俄關系定義為了對立,這就有點“玩火”德味道了。
要知道,俄羅斯和德國固然有不少沖突,但也有某些非常重要的合作,譬如“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要知道,俄德兩國政府為了保障該項目順利實施,額外付出了很高的政治和經濟成本。卡倫鮑爾枉顧本國具體情況和利益,隻站在北約的角度考慮問題,這種思維有待商榷。如紹伊古所言,二戰納粹德國侵犯俄領土的記憶不可磨滅,上億俄羅斯人直到今天仍難以忘懷,這句頗具分量的話已經是在極其嚴厲地警告德國人了。
另外,德國防長“出風頭”的舉動并不明智。在對抗和圍堵俄羅斯一事上,如果說誰能挑大頭,那麼這個“髒活累活”非美國莫屬。美國才是北約的實際操控者和締造者,它的任何舉措往往會産生關聯效應。
不難看出,德國防長的貿然發聲很可能是為他人做了一回嫁衣裳,而自身還渾然不覺。或許德國防長的言論凸顯了北約與俄羅斯勢同水火的關系,符合西方世界的正常認識。但問題是,此言确實刺激到了俄羅斯,動辄叫嚣用核武的手段對付俄方,隻會讓雙方都下不了台,乃至把整個歐洲拉下水,畢竟俄羅斯有相當一部分核武器都直接瞄準着某些歐洲國家。公然用核戰争威脅俄羅斯,這是美國都不敢輕易說的話,沒有核武器的德國人放這種話,和自尋死路有何差別?
公平、平等的對話是消弭分歧且避免局勢更新的不二選擇,德國貴為歐盟和北約的中堅力量,理應在這方面做出表率。遺憾的是,随着默克爾的卸任,以及新的執政班子為了突出功績,俄德潛在沖突終究或将公開化,這不失為一個危險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