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34年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次長因何入藏?

1934年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次長因何入藏?

圖為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次長、入藏緻祭十三世達賴喇嘛專使黃慕松(喜饒尼瑪提供)

1933年底,西藏地方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清朝以來,凡達賴喇嘛圓寂,西藏地方均需及時向中央政府禀報,已成定制。此次亦不例外,1933年12月20日,西藏噶廈将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的消息電告駐京代表,要求立即呈報中央。

十三世達賴喇嘛早年曾率領西藏僧俗群眾堅持抗英鬥争,盡力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其後他雖在英帝國主義的威脅和誘惑下,做了一些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但始終沒有背叛祖國;尤其是他在晚年及時醒悟,“傾心内向”,為改善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的關系作出了貢獻。縱觀其一生所為,仍不失為一代人傑。

國民政府行政院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重視,即依清時慣例,着手褒恤事務。蔣介石、林森等政府要員緻電噶廈,表示沉痛的哀悼。國民政府“念其曆年以來,宣揚佛化,保障西陲之功”,冊封其為“護國弘化普慈圓覺大師”。

1934年1月12日,中央政府為了更好地宣達對藏政策,從感情聯絡、藏事調查入手,特派時任參謀本部次長兼邊務組主任的黃慕松為“緻祭護國弘化普慈圓覺大師達賴喇嘛專使”。

辛亥以來,由于英帝國主義的百般阻撓,駐藏辦事長官及其他中央代表入藏多未成功。1919年、1930年雖有朱繡、貢覺仲尼、劉曼卿等相繼代表中央政府入藏,但對于曆年懸案仍難以商洽。此次中央大員入藏,意義自然十分重大。緻祭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黃慕松此次入藏,責無旁貸地負有就如何解決西藏問題與西藏地方政府直接交換意見之使命。而西藏地方政府以五世熱振活佛為首的僧俗官員在達賴圓寂、局勢不穩的情況下,也非常希望能與中央政府加深關系,故對黃慕松入藏表示了空前的熱情。

4月26日,專使黃慕松與行署總參議劉樸忱、參議陳敬修、林東海等人及無線電台、攝影兩組人員離開南京,取道川康地區前往西藏,以便沿途了解藏族聚居區以及康藏糾紛情況。蔣緻餘、巫明遠,秘書王良坤等人則經海道先期入藏。黃慕松一行曆經四川鞍馬勞頓,終于在8月28日抵達拉薩。

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官員事先即在墨竹工卡宗迎候,還按照迎接清朝駐藏大臣的規格,在拉薩郊外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噶倫朗雄、彭雪率五品以上官員着禮服,佩戴整齊,按官級品位恭候,并由藏軍列隊奏軍樂,行軍禮。拉薩群眾傾城而出,歡迎人群竟使“途為之塞”。

1934年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次長因何入藏?

圖為黃慕松(圖右)與西藏地方攝政五世熱振活佛攝于拉薩(喜饒尼瑪提供)

黃慕松在八廓街南側吉德大院下榻後,噶廈的幾位噶倫立即前往拜會。他們對中央代表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請代問中央政府長官安好。黃慕松對西藏地方政府的熱情接待表示滿意,并将此次到藏之目的及中央對藏政策作了詳細說明。噶倫們感到異常欣慰。按清時慣例,風塵仆仆的黃慕松當日傍晚便去朝谒大昭寺。第二天,到布達拉宮後,又與五世熱振活佛進行了誠摯的會談。之後,他又相繼至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朝谒。這期間,黃慕松攜其随員與西藏僧俗上層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宣達了中華民國關于“五族共和”的思想,并向他們贈送了禮品,氣氛十分融洽。這就使得一些對内地情況不解甚至敵視的人有了一定轉變,為以後即将開展的工作做了很好的鋪墊。與此同時,英印政府對中國中央政府派員入藏十分惱怒,派懷特等人以“緻祭”為名,前往拉薩監視,極盡破壞之能事。

1934年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次長因何入藏?

圖為國民政府監察院委員、青海藏文研究社社長黎丹(喜饒尼瑪提供)

中央政府在黃慕松專使行署入藏的同時,還派監察院委員、青海藏文研究社社長黎丹率“青海巡禮團”至藏,以配合黃慕松等在藏的活動。9月20日,該團30餘人抵達拉薩。

黃慕松此行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冊封十三世達賴喇嘛,以昭中央政府“懷遠旌賢之至意”。但是,西藏地方政府則認為冊封為大喜之事,在十三世達賴喇嘛治喪期間,不宜舉行,希望延期至達賴十四世轉世後進行。黃慕松向噶廈鄭重提出,中央政府派員來藏,是為了表彰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功績,若不先舉行冊封典禮,不但有違中央派員入藏的初衷,而且也将影響到達賴喇嘛保障西陲與維持西藏地方政教的偉業。實際上,當時噶廈中少數人在英國人的指使下,是想先與中央代表就西藏問題洽商出一個有利于他們的意見,然後再見機行事,否則便拒絕加封典禮。黃慕松等人識破了這一陰謀,通過廣交朋友,剀切說明入藏冊封緻祭的誠意,争取到了西藏地方政府及三大寺僧人的贊同。

9月23日上午8時,十三世達賴喇嘛冊封儀式在布達拉宮正殿舉行。黃慕松率專使行署全體官員着中央規定的禮服前往。西藏地方政府派出官員及藏軍前往迎接。西藏地方政府司倫以下僧俗官員數百人則着西藏最新禮服齊集布達拉宮。9時,冊封典禮開始,由基巧堪布代領冊印,“全堂肅靜無嘩,禮節至為隆重”,于11時半方結束。同日,南京市及中央各機關亦懸旗緻敬。冊封典禮的圓滿結束,表明西藏地方政府對中央冊封一事是非常擁護的,也充分說明中央政府派大員赴藏的決策是正确的。

随之而來的是緻祭一事,西藏地方政府對此事十分重視,認為是一次非常的典禮。是以,按傳統習俗,一再選擇吉日,最後決定于10月1日在布達拉宮舉行。是日,緻祭十三世達賴喇嘛大典隆重舉行。至此,黃慕松到藏的使命從形式上已全部完成。

黃慕松在拉薩期間,與噶廈多番商談。噶廈表示“對外西藏為中國之領土”,但仍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堅持己見。如提出中央政府不應在藏駐軍;迅速解決康藏糾紛中的遺留問題,将金河江東岸的德格、瞻化(今四川省新龍縣)等縣交與西藏地方管理等。由于諸多問題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而且西藏進入十月以後,恐大雪封山,交通不便,黃慕松電告中央獲準後,即準備返京。

黃慕松此次與拉薩當局坦誠相見,很受西藏官民歡迎。11月9日,諸噶倫齊至專使行署駐地挽留黃慕松等人多住幾日,再商西藏問題。黃慕松再次重申,西藏為中國領土,對外必須一緻,這是原則。對内則充許西藏地方自治,不改變西藏現行制度,但外交、國防、交通及重要官員之任免均須由中央統籌辦理。西藏可派員至南京任職,同時說明中央自然應派員駐藏,代表中央執行國家行政、監督地方自治。噶廈将此意見送出僧俗官員會議讨論後,于11月16日送來複函。來函 “對于領土主權,較有相當認識,……态度稍覺和緩,或有和平商洽之可能,但非短時間所能辦到”。于是,黃慕松一行遵中央令,不顧噶廈一再挽留,決計離藏。

11月25日,黃慕松等先至布達拉宮“朝山”,繼而與攝政五世熱振活佛、司倫朗敦貢嘎旺秋會晤辭行,并告知将留專使行署總參議劉樸忱、參議蔣緻餘在藏,“諸事可由劉總參議代陳”。五世熱振活佛對中央緻祭專使行署留員駐藏一事,甚為滿意。他曾擔心大員離藏,會引起西藏人民對噶廈的不滿,現有總參議劉樸忱在,可以緩和人心,保持聯絡。在談到正在内地準備返藏的九世班禅時,黃慕松提出,班禅不能走海道,至于衛隊人數可以減少,途經青海、西康至西藏,西藏地方政府應切實保證安全,并須“一切照舊”,“盡力優待”。五世熱振活佛和司倫朗敦貢嘎旺秋“鹹以為然,允認保障之責”,後噶倫等也表贊同。

1934年11月28日,中央政府緻祭專使黃慕松一行離開拉薩,取印度傳回南京,噶廈在拉薩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第二批于12月6日離開拉薩。黃慕松在藏三月,完成冊封、緻祭,并與西藏地方進行多次會商,雖然進展不大,但也有一定成效,正如西藏駐京辦事處處長貢覺仲尼所說:“具仰中央對藏親愛之意,至深且厚,感慰莫名”。黃慕松遵高層所授機宜,未撤專使行署,留劉樸忱、蔣緻餘常川駐藏,此即為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的前身,進而打破了與西藏地方自辛亥以來相對封閉局面,溝通了其與中央的直接聯系,意義十分重大。(中國西藏網 特約撰稿/喜饒尼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