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臉書更名是“整容式”修補?網友:不要“臉”專家:公司收入靠臉書廣告,轉型談何容易

作者:紅星新聞
臉書更名是“整容式”修補?網友:不要“臉”專家:公司收入靠臉書廣告,轉型談何容易

↑10月28日,臉書員工在位于加州的總部換上新司名Logo。

10月28日,美國社交媒體巨頭臉書公司宣布正式更名為“Meta”,展露了其創始人紮克伯格想打造一個遠不止于其全球最大社交平台的野心。這次更名一面是在與陷入危機的臉書平台進行“切割”,同時也是一次将公司打造為具有前瞻性的虛拟世界創造者的品牌重塑。

然而,這樣的切割網友買賬嗎?而其被質疑為“整容式”修補的品牌重塑又是不是能成功呢?

臉書更名做“切割”,看網友反應

臉書改名的消息傳出後,當即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招來了不少嘲諷。有些玩笑和表情包隻是輕松搞笑。如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崔娃”特雷弗·諾亞就調侃稱:“得花點時間才能習慣說‘他在一個Meta小組裡極端化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跟崔娃一樣,以為臉書平台将更名。其實,此次更名隻是母公司的更名,臉書平台将繼續保留其原名。

臉書更名是“整容式”修補?網友:不要“臉”專家:公司收入靠臉書廣告,轉型談何容易

↑紮克伯格。

有些網友對這次更名的反應就比較黑色、嚴肅。如科學家馬特·布雷茲将其類比于中情局在“9·11”事件後為逼供有嫌疑的恐怖分子而使用的“酷刑”,被稱為“強化審訊”,而“‘Facebook’改名為‘meta’就解決了類似的問題。”

甚至有一些公司也加入了對這個新名字的調侃中。折扣零售巨頭阿爾迪(Aldi)的英國賬号就說道:“最好把我們的名字也改了”,并配圖“Betta”。

還有人總結調侃稱,Meta、蘋果、谷歌和亞馬遜(Meta、Apple、Google、Amazon),這四大科技公司合起來就是前總統特朗普的名言MAGA(讓美國再度偉大)。

臉書更名是“整容式”修補?網友:不要“臉”專家:公司收入靠臉書廣告,轉型談何容易

↑微網誌網友吐槽Meta新logo“算不算抄襲”。

部分中國網友戲稱,更名後的Meta,這不就是李佳琦的名言“買它”。也有網友吐槽稱,臉書這是“不要face了”,其新logo算不算抄襲微信視訊号的logo。

一石二鳥的更名:揮别亟待擺脫的過去,步入向往的未來

本月早些時候,紮克伯格就表示公司将轉向,通過虛拟現實裝置(VR)打造一個“元宇宙”(Metaverse)。人們能在這個虛拟世界中遨遊,參加工作會議、在虛拟商店購物,在虛拟的聚會中社交。

專家指出,這次更名及其新的商業重點說明該公司試圖将旗下的公司,包括臉書、Messenger、WhatsApp、Instagram和Oculus整合為一個更有機的整體,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及人才。

臉書更名是“整容式”修補?網友:不要“臉”專家:公司收入靠臉書廣告,轉型談何容易

↑紮克伯格展示的虛拟世界。

然而,此次更名并不隻事關紮克伯格所向往的未來,還有他想擺脫的過去。臉書吹哨人事件被稱為紮克伯格及其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存在危機。臉書前員工弗朗西斯·霍根曝光了數千頁内部資料,展示了公司及其創始人如何唯利是圖,忽視使用者安全,就此暴露了平台的設計、算法及政策等基礎性的漏洞。這是臉書危機的最新一根“稻草”。近年來,臉書已經接連出了多起醜聞,包括2016年的“俄羅斯幹涉大選”和英國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危機。

是以,這次的更名消息一出,批評者很快就出言譴責,提醒人們另一起類似的更名事件。當年,煙草公司Phillip Morris被曝早就知道香煙有損人的健康,該司就采取了更名這種危機政策。民主黨律師馬克·埃利亞斯就提醒道:“别忘了Phillip Morris更名為Altria後也在繼續出售緻癌的香煙。”

換個馬甲就行了嗎?專家:金蟬脫殼沒那麼容易

臉書并非第一個改名并重塑品牌的矽谷公司。2015年,谷歌将其母公司名字改為了Alphabet,由此形成一個不隻是搜尋引擎的集團,旗下還包括安卓智能手機、無人駕駛汽車公司Waymo,還有生命科學等不同業務的分公司。谷歌當時是因為Google之名已經不足以涵蓋旗下業務,而那次更名也成功實作了預期。

對臉書來說,Meta品牌最好的發展就是追随Alphabet的路。但專家們指出,在臉書吹哨人事件之後,臉書和紮克伯格這兩個“老牌子”将很難通過換個名字就完成轉變。Meta如今面臨的挑戰是,說服投資人、員工及其使用者,公司業務不隻是社交媒體,其新品牌的作為也将跟過去不同,而這次更名也不隻是因為醜聞導緻的名聲問題而簡單做一個“整容式”修補。

臉書更名是“整容式”修補?網友:不要“臉”專家:公司收入靠臉書廣告,轉型談何容易

↑美國民主黨議員奧卡西奧-科爾特斯稱臉書“對自由社會和民主有着難以置信的破壞性影響”。

咨詢公司Interbrand全球首席戰略官曼弗雷迪·裡卡也指出,對Meta公司來說,“最大的機會就是整理好其品牌設定,并展示出他們正在朝着新的方向發展。而最大的風險就是什麼也沒有真正改變。”

資深品牌高管、MetaForce公司創始人艾倫·亞當姆森則指出,隻有當公司積極擴張進一系列新的、清晰的業務,并迅速從舊産品轉為新産品時,才最可能獲得成功。

然而,臉書公司的業務轉向還沒有成為現實,幾乎所有收入都來自于臉書平台的廣告收入。這意味着Meta的業務轉向虛拟現實、賣裝置,這将需要巨額的投資和數年的耕耘。

紅星新聞記者 林容

編輯 張尋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臉書更名是“整容式”修補?網友:不要“臉”專家:公司收入靠臉書廣告,轉型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