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至12日,被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的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十周年頒獎盛典暨2020中國人工智能産業年會在北京和蘇州同期舉辦。
值得關注的是,本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首次在半導體、內建電路和軟體、微電子等領域開創性設立人工智能專項晶片獎,授予在人工智能晶片領域做出原創性和先進性成果的團隊與個人,共有8個項目上榜,主要完成機關包括北京地平線機器人技術研發有限公司、深圳雲天勵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大學, 蘇州長光華芯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盯盯拍(深圳)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
會後,深圳雲天勵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陳甯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5G、AI的推動之下,兩類機器人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機會,一類是工業機器人,另一類就是在一些專用行業、專用領域的服務類機器人,比如解決最後一公裡的配送機器人,未來兩年之内會有大規模的産業化突破。
陳甯畢業于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專業,曾任美國飛思卡爾半導體進階架構師、中興通訊晶片技術總監。2014年8月,陳甯攜合作夥伴入局智能安防行業,在深圳正式創立了雲天勵飛,專注于視覺人工智能産品研發。
深圳雲天勵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陳甯
南都:能否簡單介紹一下此次獲獎的“視訊邊緣智能神經網絡處理器晶片”?
陳甯:這次獲獎的神經網絡處理器晶片主要是基于對于深度學習算法架構的一些了解。
其體系架構可以讓這顆處理器懂算法、懂場景,去更加高效的承載和運作這些算法,提供更高的一個PPA的名額,就是performance power area。這些處理器的性能名額,面向神經網絡計算領域,主要在端和邊的推理計算上面,尤其在邊緣計算的推理上更加高成本效益。通過豐富的、靈活的工具鍊的一鍵式的部署,讓各類架構的算法快速部署在這樣一個邊緣計算平台上面,去賦能各類的具體場景的例子。
比如在數字城市和人居生活這兩大領域,數字城市的視訊監控可以通過靈活的端邊推理的晶片平台,自定義這些視訊攝像頭内部的算法。比如,對于海量的視訊内容的分析,通過邊緣計算可以提供更加低延遲時間高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
南都:國家十四五規劃中也重點提及專用晶片,專用晶片跟通用晶片目前在研發應用方面處于什麼樣的趨勢?
陳甯:通用晶片更多的指的是像CPU這類的泛場景的,主要是面向控制的和排程的通用的晶片平台。比如說X86的架構,ARM的架構,包括PC和智能手機裡面的這些控制平台。
專用晶片尤其是AI的專用晶片,我們的了解主要是針對像新興的深度學習算法、神經網絡計算等的需求,它需要在海量的應用場景裡面,提供高并發、高計算量的神經網絡處理能力,需要這種專用的處理類型去提供這樣的一個強大的算力平台。專用晶片在最近六、七年對全球來說都是一個起步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企業還是有比較多的機會。
南都:怎麼看待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前景?
陳甯:智能機器人在十四五期間,會随着5G、AI的推動會有更快的發展,不像過去的網際網路時代是消費網際網路,十四五期間更多的是去推動産業和工業網際網路。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兩類機器人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機會,一類是工業機器人,就是智能制造。另外一類就是在一些專用行業、專用領域的服務類機器人,比如說解決最後一公裡的配送機器人。
不管是工業園區、産業園區,還是酒店、餐廳裡面的配送機器人等等,我相信這些技術已經逐漸成熟,需要的是一些商業模式和營運模式上的突破。工業機器人和配送機器人可能在未來兩年之内還有一個大規模的産業化突破。
智能機器人本身就是一個端和邊的對于AI算法尤其是視覺和算法等強需求的平台,是以我們也在推動我們的神經網絡處理器的邊緣計算平台去賦能工業和配送機器人。
南都:上遊技術尤其是晶片層面的突破,對于智能機器人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陳甯:我認為未來的智能機器人不僅是目前的工業和配送類型,以及家庭服務類機器人等,未來的智能機器人其實是一個端邊雲協同的智能載體。
也就是說,未來機器人可能會像我們的智能手機一樣都會有雲端的營運商來營運管理,就像聯通、移動這樣的手機營運商。但是在機器人本體層面,需要更加關注本體的智能化、算法的豐富度和服務的體驗。
這都帶來一些新的機會,而這些機會都離不開最核心的技術能力,就是端邊雲的算力和算法的服務平台,尤其是面向機器人服務的各類細分場景的長尾算法的高效訓練,會成為一個核心能力。
南都:如何看待珠三角智能機器人産業叢集的優勢及短闆?
陳甯:廣東發展機器人産業的一個核心優勢就是廣東的硬體生産制造的能力。因為在過去的二三十年積累的資訊産業鍊和生産制造供應鍊的能力,讓廣東成為全球的電子元器件資訊化的生産制造之都,這是廣東的一個優勢。機器人也離不開這樣的底層生産制造設計的能力。
但不僅是廣東,中國急需解決的就是底層核心算法的開源訓練平台和處理器,就是專用AI晶片的生态問題,包括晶片的生産制造封測等産業鍊條。然後在深度學習的算法層面的話,底層的這些算法訓練的架構,需要開源平台,這些方面都是我們目前暫時缺失的,也是需要特别關注的。
南都:雲天勵飛在晶片方面的規劃?
陳甯:我們還是聚焦在算法晶片化的核心技術能力,依托這個能力去建構我們的神經網絡處理器的生态,尤其是在數字城市和人居生活這兩大闆塊的,讓我們的應用場景越來更加豐富,并且推動在這個豐富應用場景的過程中,推動從算法到晶片到應用,到資料的這樣的一個有機的疊代,讓我們的算法的訓練、應用的效率和研發的效率逐漸的提升。
采寫:南都記者馬甯甯實習生謝綠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