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子祥和胡夏的《那些年》獲勝,并不是唱得好那麼簡單薛之謙、錘娜麗莎《melody》林子祥、胡夏《那些年》

本周,《我們的歌第3季》來到第五期。

越來越發現,一首好作品的誕生,是如此的不容易,不隻是唱好那麼簡單!

最新這一期,我認為至少誕生了兩首非常驚豔的作品,這兩首作品,全部因唱、演、氛圍營造“三位一體”的沉浸式表達,成為抓耳又入心的好作品。

一首,是薛之謙和錘娜麗莎演唱的《我等到花兒也謝了》,細膩的情感,不知不覺直擊内心,久久餘音缭繞。

也憑借這首歌,薛之謙和錘娜麗莎打敗張碧晨組和楊千嬅組,奪得首輪PK賽最高分,順利進入第二輪。

可是,和林子祥和胡夏 “牛奶小胡子”正面交鋒後,發現強中自有強中手。

林子祥和胡夏一首《那些年》,兩代人的對唱,将時間拉長,從青春年少到飽經滄桑,唱得感人肺腑。直接把薛之謙唱得心服口服,當場自認“第二”,不想再看比拼分數。

這樣戲劇化的場景,太難得一見了,我似乎隻在武俠片中看到過。

薛之謙為什麼連分數也不看,直接甘拜下風?因為這場比拼,輸赢昭然若揭。

我們将鏡頭拉回現場,來看看這場薛之謙“自認不如、拜倒轅門”之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薛之謙、錘娜麗莎《melody》</h1>

之是以選這首《melody》,是因為錘娜麗莎在上學時的心情低谷期,每天單曲循環這首歌。想必當時給她帶來莫大的心理慰藉。

隻是,我沒從錘娜麗莎的歌聲中,聽到她對歌曲情感的了解和抒發。亦認為,薛之謙主歌部配置設定和聲,也是一種幹擾,聽來突兀。

到了薛之謙,倒是把這種錯過之後才後悔的情緒表達了出來,但在細節的處理上,還是不夠細膩感人。

兩人為這首歌曲編排了劇情,隻是因為唱得沒有讓人進入情境,形式就變得不那麼自然。

林子祥和胡夏的《那些年》獲勝,并不是唱得好那麼簡單薛之謙、錘娜麗莎《melody》林子祥、胡夏《那些年》

為此,我特意聽了陶喆的原唱,簡直是不可複制的經典,聽得人心痛。

這首歌是陶喆2002年的作品了,是為他的女朋友而寫,每個字詞都飽含深情,一首《melody》讓我感受到錯失的愛,那永不複得的遺憾之痛。

而薛之謙、錘娜麗莎翻唱的《melody》,顯然沒有像《我等到花兒也謝了》那樣入心。也可能是時間所限吧。畢竟一周準備兩首歌,壓力山大。

林子祥和胡夏的《那些年》獲勝,并不是唱得好那麼簡單薛之謙、錘娜麗莎《melody》林子祥、胡夏《那些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林子祥、胡夏《那些年》</h1>

真的沒有想到,林子祥的學習力這樣強,能夠把《那些年》歌唱得這樣感人心肺。

像是年邁的他,重新回到了年輕時的課桌前,回憶起那些年的往事,開始輕輕訴說。

果然是老當益壯,被他超強的學習能力震驚,關鍵是74歲的高齡,還能把一首國語歌拿捏得如此真實感人。

看節目也發現,整個表演的策劃部分,其實是林子祥在指導着的,他唱的部分,速度稍慢,也吻合他的角色。

而胡夏的角色,更像是年輕時的林子祥,歌曲的速度也快了許多。

林子祥和胡夏的《那些年》獲勝,并不是唱得好那麼簡單薛之謙、錘娜麗莎《melody》林子祥、胡夏《那些年》

從林子祥身上,讓我看到老一輩歌手,對待歌唱事業,對待搭檔夥伴,對待舞台的那一片赤誠之心。

一個是生機勃勃,一個是老當益壯。一個是清澈、明亮、通透,藏着未知的希望;一個滄桑、深厚、内蘊豐富,像舊時光裡塵封的滿滿寶藏。

林子祥和胡夏這次表演的《那些年》,帶給了我從視覺聽覺到心靈上的震撼,這才是“老少配“《我們的歌》的經典模樣。

林子祥和胡夏的《那些年》獲勝,并不是唱得好那麼簡單薛之謙、錘娜麗莎《melody》林子祥、胡夏《那些年》

有意思的是,《melody》和《那些年》都是講“錯過”的故事,都是感人的情歌,都有着巧思設計和現場演繹的部分。

但是,

投入的情感,和了解歌曲内涵的程度是不是達到沸點,帶給人的觀感也會截然不同。

姜還是老的辣。林子祥和胡夏來了個“隔空相望,隔時相守”的對唱,關鍵是兩人都這樣的投入,此情此景,任誰不被感動到?

是以,薛之謙看完表演,當場說明自認不如,做“第二”。

能夠真心欣賞他人的作品,關鍵是“對手”的作品,是多麼的難能可貴,這是一般人達不到的境界,唯“心胸豁達”者,才能企及。

林子祥和胡夏的《那些年》獲勝,并不是唱得好那麼簡單薛之謙、錘娜麗莎《melody》林子祥、胡夏《那些年》

當讓林子祥選擇合作搭檔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薛之謙的“健美組合”,當說理由時,他說因為“他們剛剛認輸了”。哈哈,林子祥是不是被薛之謙“套路”了?但也是開心地被“套路”吧。

“牛奶小胡子”和“健美組合”強強聯合成團,期待他們帶來更多“驚喜”之作!

(如果喜歡竹心的原創文,歡迎點贊、評論、關注、轉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