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舉行課堂禮儀有哪些重要意義呢

作者:一雨幽夢

舉行課堂禮儀有哪些重要意義呢?分享給大家,我們一起學習。

舉行課堂禮儀有以下三重意義:

一、出征儀式。我們要把每節課都看成是一場戰鬥,課堂就是戰場,敵人有很多。因為課堂上,我們要面臨舊知識的回顧和新知識的學習。面對新學情新問題,我們要發起沖鋒,取得最終勝利,就必須做好戰前動員工作,鼓舞士氣、昂揚鬥志、集中精力、瞄準目标;呼喊口号、提振精神,飽滿狀态、迸發智慧;開動腦筋、迎接挑戰,課堂氛圍充滿激情。這樣,學生在這節課上的學習效果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二、文明儀式。儀式中包含文明的元素,我們在課堂禮儀中倡導師生互相鞠躬緻禮、互相問好、互相尊重。我們在每節課都強化師生的文明意識,日久天長就會形成良好的習慣,内化為素質。師生彬彬有禮,彼此歡迎,産生歡喜愉悅;師生關系和諧,形成強大的教和學的合成生産力,自然生成巨大的教育教學效果,成就教育事業。

三、傳道儀式。古人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有拜師儀式,為師者應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莊重典雅、高貴優雅、為人師表;學生要心懷虔誠,拜師授業解惑。同時,師生又是教學相長的關系,就是說師生是學習的共同體;在傳道學道過程中,師生平等合作、互助互幫、互相啟發、互相欣賞、互相切磋、共同進步,才能讓課堂氛圍更活躍,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建立文明校園,首先要從建立文明課堂入手,課堂文明的标準就是師生互相尊重、互相愛護,課堂充滿活力、高效智慧。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有一種形式的具體展現,讓師生在課堂禮儀的潛移默化中,不斷地體驗、感悟、接受,強化尊師重道、敬業愛生的思想觀念。時間一長,漸漸形成習慣,内化為素質,外顯為氣質言行,最終受益的是老師、學校和社會,受教的是我們的學生。

我們可以用學生們對課堂禮儀的遵守,來感染老師對課堂禮儀的落實;我們可以先教育訓練班幹部,然後帶動全班學生;每上一節課,學生們一看到老師走上講台,就自覺起立、高喊班級口号,感染老師的回應和互動,讓所有老師都行動起來,文明起來。學生們的積極行動會感染老師對舉措的落實,這也叫教學相長。時間長了,良好的習慣就養成了,文明素養就在一點點中提升了。

社會文明,人人受益;學校文明,師生受益。要想讓學生變得越來越文明,老師首先要時時處處事事講文明懂禮貌,以身作則、做好表率;這樣,學生就會模仿老師的言行舉動,也變得文明識禮。學生講文明懂禮貌,老師才能體會到受尊重的感覺。老師們,你想讓學生用什麼方式對待你,你就用什麼方式對待學生吧;你若想培養出讓自己崇拜的學生,就從培養學生的文明素養開始吧。

我們學校倡導老師們抓課間文明、上課禮儀、文明用語、禮儀規範,目的就是提升教師素養,帶動學生文明素養的提升。這看似簡單小事,實則都是為文明奠基、為文明開路、為文明積累,為培養文明人、建立文明校、建設文明社會做出貢獻。我們每個人既是文明社會的建設者,又是文明社會的受益者。

教育:舉行課堂禮儀有哪些重要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