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陽有座西晃山,離天隻有三尺三,人過要脫帽,馬過要卸鞍,”這幾句俗話說的就是西晃山之高。西晃山位于湖南唯一的“長壽之鄉”湖南麻陽苗族自治縣境内,最高處金頂海拔1405米。“麻洋長壽”水取自西晃山山頂的深層岩隙天然湧泉水,嘗一口,清甜甘冽。
但是,“麻洋長壽”水不僅僅隻是甜而已。高山有好水,好水養育長壽人,“麻洋長壽”水自然攜帶着西晃山洞天福地的資源優勢。
源自“天下第一壽山”的水
西晃山距麻陽縣城約45公裡,是道教第六十七福地,因其峻峭挺拔、風景秀美,是天然養生場所,向為清修高人修煉定居之所。
麻陽縣志記載:西晃山金頂古修寺廟,香火鼎盛,先後有多位高僧、道士定居清修。明代正德年間,有蒲姓老翁居西晃山金頂隐真庵,不知其壽紀,自稱兩赴王母娘娘蟠桃盛會,人尊稱蒲大仙,素與鄉人田永慶相好。嘉靖二年三月十五日,田永慶上山拜訪蒲大仙,蒲大仙放下手中正在誦讀的《感應篇》,大笑說“公(田永慶)來吾往矣”,随即瞑目而化。田永慶掩上庵堂門,下山回家。第二天,他叫上兒子田豐一起上山準備為蒲大仙處理後事。然而,當他們打開庵堂門,蒲大仙竟無影無蹤。世人紛傳蒲大仙是奉仙旨下凡一遊,巡遊期滿回歸仙班了。此後,田永慶日誦《感應篇》,終生行善,年逾百歲無疾而終。
因為關于長壽的神話傳說衆多,西晃山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壽山”。2010年4月,中國老年學會常務理事兼長壽研究委員會主任蕭振禹教授,遊覽西晃山勝景後,揮毫題寫了“天下第一壽山”。
“長壽是神話傳說中的重要主題,也是人類永恒的追求。”“麻洋長壽”水的出品方介紹,“麻洋長壽”水源自“天下第一壽山”,取自西晃山深層岩隙天然湧泉水,是目前唯一以‘長壽’二字作為品牌名組成部分的水品牌。
出自優質生态環境的水
西晃山最高峰海拔1405米,秀麗雄姿傲然晴空。每當雨後天晴、朝霞泛起之際,西晃山巨壑深谷雲霧彌漫,似澎湃的海洋,峰巒、高山、雲海,在霞光中蔚為壯觀,巍峨壯美的奇峰在流雲裡遊移晃動,秀麗雄姿傲然晴空。這就是被譽為麻陽八大景之一的“西晃晴雲”。
高山總是與好水相伴相随。西晃山裡,山翼之間峰回路轉,每道山彎溪澗飛瀉,呼嘯奔落,飛花濺玉的銀瀑白練仿佛自天而降,在林莽中激起一片轟然喧響。潺潺山泉在隐蔽的深溝裡一路唱響叮咚旋律,彈奏淙淙弦音。
在高山好水裡,動植物肆意生長着,西晃山也就成了動植物的基因庫。西晃山現有儲存完好的 6000 餘畝原始次生林,有銀杏、水杉、紅皮紫荊、楠木、紅豆杉等國家重點保護樹種,有中華小鲵、穿山甲、虎紋蛙、野豬、金雞等20餘種國家、省級保護動物,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面猴、世界級瀕危動物猴面鷹、古老的兩栖類動物娃娃魚。野生娃娃魚對生存環境的水質要求極高,隻栖息于水質清澈、含沙量少且水流湍急的山間溪流。
“好山好水好長壽。在西晃山優質的生态環境下,那裡的水好比是大自然饋贈的瓊漿,天然純淨。”“麻洋長壽”水的出品方說起“麻洋長壽”水的水源地,頗以為傲。
富含多種營養成分的水
西晃山的水有一個特色:豐富的天然營養成分。根據相關檢測,西晃山水土裡含有锶、鋅、鎂、鈣、偏矽酸等衆多礦物質元素,尤其富含小分子團礦物質硒。成人每日需要攝入硒50-250微克,但我國2/3地區硒攝入量低于最低推薦值,中國人存在大面積硒缺乏,補硒成為必需。
2011年1月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揭秘長壽之鄉——走進生态麻陽》一書中指出,在麻陽的衆多物産裡,富硒普遍,如富硒刺葡萄、富硒冰糖橙、富硒大米,而“充足的硒攝入,能刺激免疫球蛋白及抗體産生,增加機體的抵抗力,有利于延長人類壽命”。湖南省疾控中心曾釋出過關于“中國長壽之鄉”麻陽縣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長壽地區百歲以上老人血漿中硒的水準非常高。
“好的環境育好水。在西晃山周邊的村子裡,村民都是喝西晃山的水,八九十歲的老人在這裡太常見。”“麻洋長壽”水的出品方介紹。自古以來,西晃山清泉盡情吮吸着地面的饋贈,孕育着“人生九十平常事,年過百歲不稀奇的人間神話。
“取自西晃山的‘麻洋長壽’水含有大量離子狀态的硒、锶、鋅、鉀、鈣、偏矽酸等人體必需的常量或微量元素,是地道地道的天然珍稀飲用水。”“麻洋長壽”水的出品方補充說,經過嚴選,“麻洋長壽”水還是小分子團水,具有更好的活性和更強的滲透力,更有利于細胞吸收,能有效清除人體内對健康造成危害的多餘的自由基,減緩人體細胞衰老。
每一滴都天然純淨的水
好水是萬藥之王,更是營養之首。人體70%由水分子組成,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表明,80%的人體疾病原因與飲用水的品質有關,是以飲用的水質好壞,直接關系到人的身體健康問題。
為了保證水質,“麻洋長壽”水設定了兩條原則,一是在水源地旁建造生産基地,采用全球先進的一體化灌裝裝置,吹瓶、灌裝、封蓋一體化生産;二是每一滴水都取自天然湧泉,保證每一滴水天然、純淨、原生态。
“我們還在水源地30公裡範圍内,設立了水源保護區,做真正的天然活泉飲用水。”“麻洋長壽”水的出品方希望來自麻陽西晃山的珍稀好水讓更多人受益。(文/楊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