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來十八層地獄是進口貨——戲談冥界

說到十八層地獄,應該都知道。要不有些人就不會對第十八層的樓房避之不及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十八層地獄不是國産的,是“進口”的。

從哪個國家進口?随印度佛教的傳入一塊進來的。那種佛教未傳入前,我們有主管冥界的主神嗎?肯定有的。這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有文獻記載,那時的人認為冥界在北海中的高山之上。誰主管?有二神人:郁壘、神荼也。由他們統領萬鬼。漢代他們還作為門神走進了千家萬戶。應該是中國最早的門神了。哪個鬼調皮,就被二位神人抓去喂老虎了。雄壯吧?是以那個時候沒閻王啥事,也沒有十八層地獄之說。

到了戰國時代,冥界又換主人了,叫“土伯”。冥界也從北海道高山之上移到地下了。土伯長得樣子可猙獰了:虎頭,牛身。手持長戈。想必鬼看了都怕吧。這個時候,依然還沒閻王啥事。十八層地獄是個啥樣連土伯都不清楚。

轉眼間到了漢代。想必冥界也有退休制度吧?這時的冥王變成了泰山府君啦。冥界也轉移到了東嶽泰山。泰山府君能力挺強的,按漢代的官府模闆建立起了一整套行政管理體系,有“亭長”、“遊徼”、”獄吏”、“丞”、“領”等,與漢代官職相符。這個時候“生死簿”第一次出現了。在這以前沒生死簿大機率有抓錯人的事件發生。有生死簿後可以對号入座了,抓錯了也可以改正。那時,有監獄,但十八層地獄還沒出現。

梁齊之後,佛教初傳中國,十八層地獄之說也随之進入。但顧及泰山在群衆中的影響,還是将佛經中的十八層地獄翻譯成泰山。随着佛教的盛行,就往往提閻王多了,泰山府君少了。但到唐時,在群衆中還往往将泰山府君與閻王并列供奉。可見泰山府君在群衆中的心理位置。

到了五代時,就隻見閻王不見泰山府君了。泰山府君去哪啦?但後來的佛經中将一個閻王變成了十殿閻王,泰山府君變成了第七殿的泰山王,變相地降職了。“閻王”是從梵音音譯過來的,本意是“捆綁。”

有了十殿閻王後,與之配套的十八層地獄也就順理成章地出現了。在此之前中國是沒有“地獄”之說,也無閻王這個名詞。閻羅王是印度人,是一個身穿紅色衣服,頭戴王冠,騎水牛(這座騎,也太跌份了吧?)一手持索一手持棍棒,能為死者帶來苦惱的恐怖之神。與後來出現在書中的閻王大相徑庭了。當他來到中國後,受到很多人的抵制,于是就将他國産化了。換成了百姓喜愛的包拯(在百姓心中那可是大公無私的典型代表)。将十殿閻王通通換上中國人。如一殿的秦廣王蔣子文、二殿的楚江王厲溫、三殿的宋帝王餘懃······

很多人還有一個誤解:認為十八層地獄就像蓋房子一樣,有十八層之多。其實不是。地獄是不分層次的,是按時間、受苦程度、區域大小來形容的。原來全是梵音。如第一層叫“光居地”,翻譯過來就是“拔舌地獄”;第十八層叫“陳莫”,翻譯過來就是“刀鋸地獄”······

覺得這個進口的十八層地獄還不如我們原來的冥間監獄,閻王也不如我們原來的泰山府君。畢竟泰山府君是我們土生土長的府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