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舂白糍:清遠壯家舌尖上的“年味”

舂白糍:清遠壯家舌尖上的“年味”

連山傳統舂白糍,鄰裡一起幫忙,好一派祥和熱鬧的景象。

我是土生土長的清遠連山壯族人。我們壯家人過年有一個習俗,就是把鄰居親友都請來幫忙舂白糍,大家聚在一起有講有笑,其樂融融,充滿着節日的歡樂氣氛。

舂白糍寓意着團團圓圓,在壯家有着悠久的曆史,一直流傳至今,已被列為清遠市非物質文化遺産。

2021年2月9日,年二八,大家夥又聚在一起舂白糍,喜氣洋洋。

南都拍客 虞秀河 攝

舂白糍:清遠壯家舌尖上的“年味”

這是拍成扁圓體的白糍,攤放在大簸箕上晾幹,是制作過程中的最後一步。

傳統舂白糍要先把糯米放在水中浸泡一個晚上,翌晨淘洗後放在籮筐中濾幹水,放入木甑中蒸煮,待蒸得用手指可把糯米捏爛時為度,适時地将蒸熟的糯米飯掏出放到石舂裡舂。

舂白糍:清遠壯家舌尖上的“年味”

人們将蒸熟的糯米飯掏出,下一步放到石舂裡舂。

舂白糍:清遠壯家舌尖上的“年味”

糯米粘性大,杵舂很費力,手腳要靈巧,年青力壯的人手持木舂杵不停地輪流往下舂,制作過程中可見功力。

舂白糍:清遠壯家舌尖上的“年味”

直到舂得糯米飯不見飯粒,變成膠狀糊為止。

持舂杵人要趁熱用舂杵把膠狀糊拖将出來,放在早已準備好的用蜜臘混茶油塗抹過的竹簸箕上,由熟練的婦女把糯米團分成一個個鉛球大小的糍團,其他姑娘将糍團拍成扁圓體,攤放在大簸箕上晾幹。

舂白糍:清遠壯家舌尖上的“年味”

村裡的老奶奶娴熟地用虎口捏出糍團。

白糍做好一般晾上五六天, 以糍粑表面微有裂縫為适度。太硬會爆拆碎裂;太軟,不耐泡浸。最後将晾幹的糍粑放在清水中浸貯,每隔七八天換一次新鮮水,可以儲存三四個月之久。

吃白糍,我們的方法倒也多種多樣:可以即舂即食,若甜食可蘸以蜜糖或黃糖漿, 若鹹食可蘸以豉汁辣椒。浸貯之後可煎、可炙、可煮。現在的年輕人過年還喜歡與朋友聚在一起燒烤着吃。

白糍在我們這裡既是饋贈之佳品,又能讓饋贈者以糍粑白淨的程度顯示自己制作手藝的精細。

舂白糍:清遠壯家舌尖上的“年味”

孩子們在圍坐在屋子前,等着大人們把白糍做好,即舂即食,特别有過年的氣氛。

每年舂白糍,巷子裡總是熙熙攘攘的吵鬧聲,歡樂得很。看着蹦跳的孩子們,我想起了小時候,那時曾對奶奶說, 等我長大了輪到我舂白糍給你吃咯。

随着時代的不斷發展,舂白糍由石碓手舂變成自動機攪,十分友善。但過年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仍然選擇用手舂的方式,我也一樣。我們感受着傳統習俗的樂趣和意義,因為這樣才更有春節熱鬧的“年味”與“濃情”。我希望未來傳統的舂白糍依舊能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