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雪映山谷:祖孫四代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傳承

中國西藏網訊 呷一口滾燙的酥油茶,曲紮望向窗外。雪落無痕,藏東紅山脈被裝點得白茫茫一片,晶瑩白雪因陽光的照耀而熠熠閃光。鼠兔靈活地在谷底的雪地上跳躍,引得家犬連聲高吠,響亮的叫聲回蕩在山谷之間。對于在長毛嶺鄉生活了48年的曲紮而言,這樣的畫面讓他感到熟悉而安心。

長毛嶺鄉是一個牧業鄉,地處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北部的類烏齊縣境内。作為類烏齊縣唯一的勉唐畫派唐卡傳承人,曲紮一心想把自己所掌握的繪畫技藝傳授給年輕一代,這是他最大的夢想。

走進曲紮的家,客廳一面白牆上并排挂着的四幅唐卡格外醒目,隐藏于作品背後的祖孫四代跨越一個多世紀的接續傳承,從他口中被娓娓道來。

雪映山谷:祖孫四代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傳承

圖為學徒觀摩曲紮(左)作畫 攝影:李元梅

勉唐畫派是西藏唐卡五大畫派之一,15世紀産生于今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洛紮縣,由著名的繪畫大師勉拉頓珠創立。他的造像學名著《如來造像度量論•如意寶珠》和繪畫實踐總結性著作《嘉言寶鬘論》為衆多丹青妙手所稱道、推崇,對藏族繪畫藝術事業的發展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曲紮曾聽父親說起過,19世紀,勉唐畫派等畫風在瓊布地區(今西藏自治區昌都市丁青縣一帶)傳播開來,出現了日拉畫師、東多畫師、江康畫師、楚布畫師等著名的唐卡繪畫藝人。在這些畫師及其弟子的努力下,唐卡繪畫藝術在這一地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中,勉唐畫派的分支瓊布日拉畫派,先後出現過日拉格隆、日拉次旺、日拉布雲、四郎嘎桑、嘎桑郎加等傳承人。

雪映山谷:祖孫四代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傳承

圖為烏金拉松的唐卡作品 攝影:李元梅

日拉格隆的衆多徒弟中有一位名叫烏金拉松,那便是曲紮的爺爺。烏金拉松出生于今丁青縣薩公鄉乃歐村的繪畫世家,家庭具有濃郁的繪畫氛圍,加上名師的指點授業,使他很快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唐卡畫師,聲名遠揚。一次,烏金拉松受十世帕巴拉活佛邀請前往強巴林寺作畫,此後,他便長年留在那裡,不聞喧嘩事,一心研畫藝。

雪映山谷:祖孫四代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傳承

圖為江村達吉的唐卡作品 攝影:李元梅

1924年,烏金拉松的兒子江村達吉出生了。他從小跟随父親學習勉唐畫派繪畫技藝,成長為一名遠近聞名的繪畫藝人。類烏齊寺八世吉仲活佛非常器重這位畫師,曾數次特意邀請他繪制唐卡,後來,江村達吉成為了八世吉仲活佛的畫師。

西藏和平解放後,江村達吉陪同八世吉仲活佛前往昌都市區,後來,政府将他安排到長毛嶺鄉工作,之後他便在崗格村安家落戶,以畫為生。

雪映山谷:祖孫四代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傳承

圖為曲紮的唐卡作品 攝影:李元梅

1972年,中年得子的江村達吉格外注意對孩子的教育。7歲時,曲紮便開始學習藏文讀寫,13歲起跟随父親江村達吉專攻唐卡繪畫,在父親的精心培養下,掌握了勉唐畫派的技法。他以勉唐畫派瓊布日拉畫法為基礎,加之多年的實踐經驗與總結,吸收了唐卡畫師丹巴繞旦的繪畫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度量準則,成為了一名技藝精湛的民間繪畫藝人。

雪映山谷:祖孫四代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傳承

圖為桑昂然珠的唐卡作品 攝影:李元梅

直到今天,父親雖然已經離開人世很多年了,曲紮依然堅持子承父業,手握畫筆,在偏遠的山坳裡為寺廟、信教群衆繪制唐卡、壁畫。曲紮的3個兒子桑昂然珠(18歲)、土丁格來(14歲)、桑丁特秋(9歲)都在家裡跟随他學習勉唐畫派技藝,在祖孫四代的不懈努力下,古老的勉唐畫派在類烏齊縣境内得以代代相傳。

“勉唐畫派對欽則畫派、噶瑪嘎孜畫派、新勉唐畫派等同期及後期衆多繪畫流派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産。目前,這一畫派在類烏齊縣的傳承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我衷心希望政府能在資金、項目、傳習所的設立、繼承人培養等方面給予更多的幫助,進一步豐富唐卡藝術門類。”說罷,曲紮又拿起畫筆,繼續在畫布上描摹。

夕陽西下,連日的積雪很深,幾行長長的腳印從曲紮家一直延續到谷口……如果不是曾走進深谷,我們又怎會知道,在這個位于青藏高原深處的山谷裡,有這樣一家四代人以匠心、匠藝在大地上詩意栖居。(中國西藏網 記者/李元梅)

雪映山谷:祖孫四代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傳承

圖為桑昂然珠在木闆上練習繪畫技法。這種木闆上面先塗上墨水,再塗一層牛油,最後塗上牛糞燒成的灰,用削尖的木棍繪畫,畫過的痕迹可以擦掉反複使用 攝影:李元梅

雪映山谷:祖孫四代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傳承

圖為曲紮的學徒在繪制唐卡 攝影:李元梅

雪映山谷:祖孫四代跨越一個多世紀的傳承

圖為繪制唐卡所用的礦物質顔料、畫筆等工具 攝影:李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