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h1>

上個世紀的1966年到1970年,是中國電影最蕭條的時期。

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網絡,以往的電影絕大部分都被打入冷宮。隻剩下的《道地戰》、《地雷戰》和《南征北戰》幾部老電影翻來覆去的放。每一個情節,每一句台詞,大人小孩都能記得滾瓜爛熟。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記得有一天外面的公共大喇叭宣布:晚上在露天廣場放映電影——《螞蟻啃骨頭》,歡迎大家前往觀看。

已經幾年沒看過新電影的小夥伴們激動的一蹦三尺高,相擁在一起歡呼起來。

"螞蟻啃骨頭",一聽這名就肯定錯不了,有人猜測不是科教片就是卡通片,而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說,不管什麼片,隻要能看到螞蟻啃骨頭的場景,就一定十分有趣。

廣場上很早就擠滿了黑壓壓的占座人群,興奮與期待寫在每個人的臉上。人們熱烈猜測着電影的内容,還有人在為争地盤吵架。

不料電影放映不久,人們才發覺上了一當。哪裡有什麼"螞蟻啃骨頭",居然是一部講述工廠中的房間師傅怎樣用車床加工各種金屬部件的紀錄片!

車、銑、刨的加工方式,被形象的稱之為"螞蟻啃骨頭"!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有多大希望就有多大失望,那種失落的心情到現在筆者還記憶猶新。

事後才知道,從1967年到1970年,随着文革的愈演愈烈,電影界基本陷于癱瘓狀态。整整近4年時間,除了例行的"新聞簡報"外,幾乎沒有拍出一部新電影,沒有一部劇情片問世。

這一文化生活的奇葩景觀,有人稱之為"文革電影現象"。年複一年的幾部老電影,成了我們童年時期的電影陪伴。

然而即便是《道地戰》、《地雷戰》這樣看過幾十遍的老電影,有的年輕人也要從一個放映場追到另一個放映場連續觀看。

當時人們文化生活之單調,對文娛生活的渴望,是現在的年輕人無法想象的。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h1>

如果說1967到1970年是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那麼1970年至1972年,不妨叫做電影的"樣闆戲之年"。

這期間,陸陸續續有八部樣闆戲問世,分别是:

平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紅色娘子軍》、《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樣闆戲幾乎是舉全國文藝界之力"精心"制作的高度意識形态化的産物,不僅在布景、燈光、化妝、服裝、造型上美輪美奂,在音樂、唱腔及舞蹈方面更是精益求精,下足了功夫。

僅從這個層面來講,樣闆戲在藝術上确有可圈可點之處。一些段落,如"打虎上山"、"智鬥"、"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鬥笠舞"等等,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其中,《紅色娘子軍》第四場的軍民聯歡,其舞曲和舞蹈之精美,令筆者百看不厭。從藝術的角度來說,《紅色娘子軍》是中國芭蕾舞的驕傲,是中國芭蕾史上的一座裡程碑。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然而高度的政治概念化,決定了樣闆戲不可回避的短闆。

出于宣傳的需要,樣闆戲在創作上規定了"三突出"的原則,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作品的藝術創作不是來源于生活,而是高度服務于政治需求,使得劇中正面人物個個都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大、全"。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無論是劇情、人物設計、造型,還是燈光與鏡頭的運用,無不展現三突出的原則,充滿了程式化的教條味道。

教條的創作讓作品帶有明顯的宣傳色彩,令其藝術價值大打折扣。如今看來,特殊時期的樣闆戲,令人喜憂參半,不勝唏噓。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h1>

到了文革後期,從1973年開始,終于有一些國産故事影片開始陸續問世了,結束了"八億人民八個戲"的文化現象。主要作品有:

《豔陽天》、《創業》、《火紅的年代》、《杜鵑山》(平劇)、《閃閃的紅星》、《金光大道》、《海霞》、《紅雨》、《決裂》、《第二個春天》、《春苗》、《沸騰的群山》、《難忘的戰鬥》等等。

然而人們驚異的發現,文革後期的電影人幾乎已經不會拍電影了,在意識形态高壓下,作品的"三突出"特征越發突出,人物、劇情變得越發政治化和臉譜化,與文革前的一批優秀電影比較,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隻有少數作品尚有一定的觀賞性,如《閃閃的紅星》,畫面考究優美,特别是那首《紅星照我去戰鬥》插曲,采用贛南民歌風味,曲調柔中帶剛,抒情奔放,在同時期智語口号式的電影歌曲中獨樹一幟,非常難得。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雖然該作品依然帶有脫離生活的生硬,無法與《小兵張嘎》這樣的經典兒童片相提并論,但在那個特殊年代,也實屬不易了。

平劇《杜鵑山》雖然難免"三突出",但在舞美和音樂唱腔上,當屬難得的上品。

《難忘的戰鬥》,精彩的戰鬥場面設計,以及南方的自然風光和富有特色的城鎮環境,為影片增色不少。

除以上少數亮點外,多數文革後期電影都在突出着電影的政治教育功能,不厭其煩的争辯着政治的正确與錯誤,揭示着路線與鬥争的大方向,成為某種政治理念的附庸品,充滿了幹巴巴的說教意味。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百花齊放早已無從談起,一片文化沙漠,電影成了重災區。《決裂》、《反擊》、《春苗》等影片,已經完全淪為圖解文革政治的趨時應景之作。

印象較深的是電影《決裂》的一場戲中,一手老繭居然能成為上大學的資格,已經到了荒謬絕倫的地步。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其中,《南征北戰》、《平原遊擊隊》、《渡江偵察記》等翻拍電影,基本上等于畫蛇添足,比文革前的老版電影差了不知多少倍,恰恰暴露出文革後期電影的差距和面臨的尴尬。

現在回頭來看,文革後期的大部分電影,幾乎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h1>

事實上,文革期間特别是文革後期的譯制片,為當時處于文化饑渴狀态的人們,帶來了一絲甘露,也為處于封閉狀态的中國觀衆打開了一扇觀望世界的視窗。

譯制片由于沒有當時國内電影那麼多的高壓禁忌和說教面孔,相對來說更有人情味和更加生活化,也更容易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針對各個國家電影的特點,當時盛傳着一個頗為有趣的段子,說的是:

"中國的電影新聞簡報,蘇聯的電影老是一套,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越南的電影飛機大炮,北韓的電影又哭又笑,羅馬尼亞的電影又摟又抱。"

所謂"中國的電影新聞簡報",指的是當時正式影片放映之前,總要先搭配放映幾段《新聞簡報》。如此一來,《新聞簡報》反而成了當時放映最多的電影。

"蘇聯的電影老是一套",指的是當時與前蘇聯關系鬧僵以後,我國常年隻放映《列甯在十月》和《列甯在一九一八》兩部電影。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不得不說這兩部前蘇聯電影,拍得實在是好。将一個意志堅定、風趣幽默、人情味十足的列甯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仿佛随時會從銀幕中向我們走來。迄今有多少國産領袖類電影能與之相媲美呢?

阿爾巴尼亞作為隻有200多萬人的袖珍小國,在當時能拍出《甯死不屈》、《海岸風雷》和《廣闊的地平線》這類廣受觀衆喜愛的影片,實屬難得。

其中《海岸風雷》中的 "消滅法西斯!自由屬于人民!",《甯死不屈》中的歌曲"趕快上山吧勇士們", 至今讓一些老觀衆印象深刻。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由于文化差異,如《創傷》、《第八個是銅像》等影片,中國觀衆看起來比較費勁,于是才有了"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的說法。

說到文革期間的越南電影,許多觀衆印象最深的大概是一個越南戰士躺在炸彈殼裡睡覺的場景,這正是越南戰争片《回故鄉之路》中的場景。

當時深陷戰火中的越南,其抗美戰争片還包括《阿福》、《琛姑娘的森林》等,所表現出的濃烈硝煙味和生動的戰争寫實風格,是母庸質疑的。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最讓國内年輕觀衆心動的莫過于羅馬尼亞影片《多瑙河之波》,在那個政治挂帥的禁欲時代,那種浪漫的異域風情、男女擁吻的愛情鏡頭,無不讓年輕的中國觀衆臉紅心熱,大開眼界。

那句男主對女主的經典調情台詞:"我要把你扔到河裡去!"成了當時小年輕們争相模仿的口頭禅。

而驚心動魄的羅馬尼亞影片《爆炸》,已經具備了商業大片的屬性,現在看來也不輸給某些高成本大制作的災難片。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最催人淚下的電影莫過于北韓影片《賣花姑娘》。每當放映此片,往往是全場上下哭聲一片。許多觀衆可能至今不知道,該劇劇本來源于當時北韓最高上司人的早期作品。

無論是生活片還是戰争片,北韓電影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在《鮮花盛開的村莊》中,父母為給孩子介紹對象,拿出一張能掙600工分的胖女孩照片給他看,并質問孩子:"好看的臉蛋能出大米啊?"不知讓多少觀衆開懷大笑,充滿了生活情趣。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其中,《賣花姑娘》、《南江村的婦女》、《摘蘋果的時候》、《鮮花盛開的村莊》等多部北韓電影歌曲,旋律非常優美,長期在中國傳唱。

這些外國電影中,雖然多少也有一些說教色彩,但遠不如文革電影走得那麼極端。

總體說來,無論從觀賞性到藝術性,諸多外國譯制片都要比同期的文革國産片優質得多,極大的填補了國内觀衆的文化空白,所發揮文化娛樂作用是無可替代的,至今被老一輩觀衆們所念念不忘。

令人難忘的荒漠時期的中國電影,從一場可笑的電影"騙局"說起中國電影的荒漠之年"精益求精"卻令人不勝唏噓的樣闆戲電影慘不忍睹的文革後期電影文革期間的外國電影

所幸的是,文化的封閉與禁锢時代早已一去不複返,如今的中國電影早已走出了文革的泥潭,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中獲獎不斷。

每當想起當年那個電影洪荒時代,總讓我們充滿了恍如隔世之感。

衷心祝願我們的國産電影飛得更高,走得更遠,與國家的繁榮昌盛如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