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風景線)在“濃度最高”的陸家嘴品味“上海咖啡”
中新社上海10月30日電 題:在“濃度最高”的陸家嘴品味“上海咖啡”
中新社記者 李姝徵
混合着黑芝麻與牛奶的“巫師”咖啡,以植物奶為基底的“全素拿鐵”……30日,正在舉行的第六屆陸家嘴金融城咖啡文化節讓陸家嘴中心綠地“變身”香氣四溢的城市綠肺。
青年白領、潮流人士、外籍居民,甚至“銀發族”們紛至沓來。不分國籍、年齡,這是屬于咖啡老饕們的“狂歡節”。
“喝完這杯日曬埃塞俄比亞,我要試試隔壁的瓜地馬拉和巴拿馬手沖拼配。”“那邊有今年産季的西達摩水洗,快走快走!”杯中咖啡還未飲盡,薛琬又被匆匆奔來的同伴拉着趕往下一個攤位。“感覺血液裡都奔湧着咖啡,本咖啡愛好者太幸福了!”薛琬說。
作為中國金融一張亮眼的“名片”,上海陸家嘴金融城或許也是全世界“咖啡濃度”最高的地方。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團隊和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娜伯格傳播學院團隊聯合釋出的《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上海已超越紐約,成為全世界咖啡館數量最多的城市。而在上海200多個街道中,陸家嘴街道又以近200家咖啡館的數量拔得頭籌。
徜徉現場,不僅有星巴克、雀巢等業界巨頭亮相,還有邵萬生等滬上老字号跨界聯名,更有來自中國25個城市的獨立咖啡館帶來各自的“尖貨”。老饕們僅用一個下午,就可打卡“微型中國咖啡版圖”。
咖啡早已進入上海城市生活的日常:白領們需要它“喚醒”一天;“老克勒”們鐘愛它滋味香濃;到訪上海人家,為你端上一杯咖啡,也是阿姨爺叔們的“待客之道”。
然而,一杯咖啡所承載的,遠不止這些。
譬如,在當天的咖啡文化節上,占據“C位”的卻是不起眼的咖啡渣——包括總服務台及部分現場的展位、桌椅,都是由回收的咖啡渣制成。一個來自上海的研發團隊KAFFTEC,将咖啡渣從星巴克、MANNER等咖啡連鎖企業“接”了出來,分離其所含的油分、水分等,将咖啡渣加工制成咖啡杯、桌椅、衣架等物。
“将原本要被丢棄的‘濕垃圾’變廢為寶,我們希望以此推廣‘可持續環保’理念,诠釋碳中和行動的目标與意義。”該團隊研發人員說。
“購買我們的‘希望之豆’,不僅能支援雲南當地的咖啡豆種植者,部分金額也會捐贈給當地需要進行心髒手術但缺乏醫療費用的家庭。”一群來自上海耀中國際人員子女學校的學生們,正向參觀者介紹“雲南希望之豆”的項目。
在熱鬧的咖啡節上,一群“無聲咖啡師”正安靜專注地為客人制作出一杯杯精緻的拉花咖啡,并送上溫暖笑容。旁邊一本《咖啡師手語字典》引發了許多人的好奇:拿鐵、打發、烘焙……清晰易懂的詞彙解釋,配上具體示範的手語插畫,成為無聲咖啡師們溝通的橋梁。
“對于上海而言,咖啡已不止于一種經濟名額、文化符号。”在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陳新光看來,咖啡更成為人與人、情感與情感、文化與文化的連結和産業樞紐,集聚着城市的溫暖與包容,更播散出城市的熱度與智慧。(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