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查現場。
紅網時刻6月18日訊(通訊員 粟青梅)37歲的廚師孔師傅,前不久因“胸痛20餘天”到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就診,完善胸部CT檢查,提示右肺感染,右側胸腔積液;血正常提示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升高,其餘名額均正常。給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對症治療後,複查胸部CT右肺陰影及右側胸腔積液較前無明顯變化,複查血正常仍提示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升高。
看起來司空見慣的“肺部感染”,治療後卻效果不佳,孔師傅非常擔心。呼吸内科負責人劉丹及副主任醫師董瑩再次詳細詢問孔師傅的既往病史。他終于回憶起去年8月有生食河蟹的情況。随即予以完善相關檢查提示肺吸蟲IgG抗體及肝吸蟲IgG抗體陽性,結合影像及相關資料考慮肺吸蟲病,肝吸蟲感染可能。予吡喹酮口服治療後,孔師傅症狀明顯好轉,複查胸部CT提示積液明顯吸收好轉。困擾多日的疾病得以治愈,孔師傅由衷的感謝呼吸内科醫護人員耐心、細心、貼心的醫療服務。
考慮到孔師傅為聚餐時生食河蟹導緻此病,劉丹進一步溝通後了解到,他的同僚蘇師傅也于去年12月确診為肺吸蟲病,聚餐時也曾生食河蟹。
無獨有偶,5月中旬,37歲的廚師王師傅因“咳嗽咯痰4月餘,加重1周”在醫院呼吸内科住院,查血正常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升高,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雙側少量胸腔積液。基于此前有肺吸蟲病病例,王師傅的病情引起了副主任醫師葛潮和主治醫師劉振學的重視,立即詳細詢問病史,了解到他曾生食河蟹,馬上完善寄生蟲抗體檢測,确診為肺吸蟲病,對症治療後症狀明顯緩解。
劉丹表示,肺吸蟲病又稱并殖吸蟲病,是由衛氏和斯氏并殖吸蟲在宿主肺部寄生或體内各髒器間移行引起的一種重要的食源性人獸共患蠕蟲病。人因生食、腌食、醉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溪蟹、川卷螺或蝲蛄,以及生食含蚴蟲的轉續宿主肉,或飲用生水而感染。
在流行區吃生的或未熟的溪蟹、川卷螺或蝲蛄,出現胸痛或鐵鏽色痰或有遊走性結節及原因不明的癫痫,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均應考慮本病的可能。臨床表現為早期發炎反應,如發熱、咳嗽、胸痛、頭痛、嘔吐等症狀,伴有腹痛腹瀉或肝區疼痛,後期出現胸腔及心包積液、肝大、腦部損害的症狀。肺為衛氏并殖吸蟲最常寄生部位,咳嗽、血痰、胸痛最為常見,典型的痰為棕褐色,可持續數年。斯氏并殖吸蟲引起胸痛、胸腔積液較多,而咳嗽、血痰較少。預防本病的關鍵是做到不生食或食用半生不熟的溪蟹、川卷螺或蝲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