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疆哈密翼龍動物群首次發現大型恐龍化石

新疆哈密翼龍動物群首次發現大型恐龍化石

本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齊芳)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上司的中國和巴西合作團隊,在新疆早白垩世翼龍動物群中首次發現了大型恐龍化石。這兩種新屬新種恐龍分别被命名為:中國絲路巨龍和新疆哈密巨龍。

這一成果線上發表于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

汪筱林介紹,此次研究的3件恐龍化石都屬于蜥腳類恐龍中的多孔椎龍類。“化石都不完整,分别儲存了一段關聯的頸椎、一段關聯的尾椎和一段薦椎,另外還有一枚與尾椎儲存在一起的獸腳類恐龍的牙齒。”汪筱林說,“我們依據頸椎特征建立了盤足龍類新屬新種‘中國絲路巨龍’,依據尾椎特征建立了巨龍類新屬新種‘新疆哈密巨龍’。”

多孔椎龍類是蜥腳類恐龍巨龍形類中的一支,生存于侏羅紀晚期至白垩紀晚期,它們大多體型龐大,如阿根廷龍體長超過30米。多孔椎龍類的多樣性比較豐富,其化石在全球各大陸都有發現。但之前在新疆白垩系地層中還沒有發現過多孔椎龍類化石。

此次研究的化石标本均産于哈密翼龍化石的相當層位。經過搶救性采集、科學修理和形态學、分類學及系統發育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古生物學家們認為,中國絲路巨龍保守估計體長超過20米。與中國絲路巨龍化石儲存在一起的還有一個殘破的哈密翼龍下颌,說明這些大型的巨龍類恐龍與哈密翼龍共同生活在距今1.3至1.2億年前白垩紀的天空和陸地。

而新疆哈密巨龍保守估計體長約為17米。汪筱林說:“比較有趣的是,與新疆哈密巨龍共同儲存的還有一枚獸腳類恐龍牙齒,這也是哈密翼龍動物群中首次發現獸腳類恐龍化石。由于在新疆哈密巨龍的骨骼上未發現獸腳類恐龍的牙印,我們還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獸腳類恐龍進食巨龍類屍體的現象。”

多個系統發育分析顯示了中國絲路巨龍與盤足龍類有很近的親緣關系,但汪筱林坦承,由于此次化石标本比較殘破,是以在系統發育分析中還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新疆哈密巨龍的發現,使得整個巨龍類增加了未解決的多分支結構,同時其本身的系統位置也還不能确認,需要新的化石材料和進一步的研究”。

汪筱林帶領團隊已經在新疆哈密工作十餘年,發現了世界上首枚三維立體儲存的翼龍蛋和胚胎等,在翼龍研究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汪筱林說:“我們在這裡發現了罕見的哈密翼龍動物群,是已知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龍化石産地,曾有上億的翼龍在這裡繁衍生息。可以說哈密是名副其實的‘翼龍伊甸園’。我們正在積極推動翼龍遺址博物館的規劃建設。”

此次的發現不僅增加了哈密翼龍動物群的多樣性,也增加了我國早白垩世蜥腳類恐龍的多樣性。這兩種多孔椎類恐龍的出現,為這一恐龍類群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資訊,進一步證明了亞洲早白垩世多孔椎龍恐龍具有廣泛多樣性。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