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鴿傳書,是古人傳遞資訊、聯系感情的一種方式。所謂“鴻雁傳書”凝結真情,習近平總書記就常以書信的形式同人民群衆親切交流,對于每一封來信,他都認真對待,真誠回信,那些信中的諄諄話語、殷殷期待,始終溫暖人心。據時任《福建日報》報業集團黨組成員、常務副總編輯張紅回憶,習近平離開福建到浙江工作後,他們還有聯系,甚至習近平到中央工作後,還給她回過一封“明信片”,讓她深受感動。
“我就是福建的省外鄉親”
身為媒體工作者,張紅曾經時常和習近平下鄉調研,據張紅回憶:“習近平同志很尊重記者,把我們當作朋友。即将離開福建的時候,他的秘書打電話給我,說:‘省長調浙江,後天走,明天上午10點半,你有空過來一下。’記得那是 2002年10月10日,到習近平同志辦公室裡來告别的人很多,當時依依惜别的場景我還記得很清楚。習近平同志對我們說:‘閩浙兩地靠得近,大家來往很友善,今後,我就是福建的省外鄉親。’聽他這麼說,我們的眼淚都忍不住流下來。”古語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分别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所必須經曆的,不同的是人的心境。有些人揮一揮衣袖,連一片雲彩都沒留下。但有些人卻讓人們萬分不舍、依依惜别,習近平就是有這樣魅力的人,人民群衆敬他愛他,下屬同僚和他如家人一般,他珍重每一次的分别。1990年5月,調任福州市委書記前夕,他給甯德地直機關上司幹部的臨别贈言曾說到:“雖然即将離開閩東,但我留下了一顆熱愛閩東的赤誠之心。離開以後,我會時常牽挂、關注着閩東的工作,積極為閩東的發展進言獻計。閩東的點滴變化,都會給我帶來無比的喜悅和欣慰。”從梁家河到廈門、甯德、福州,到浙江、上海,再到中央,一路走來,幾十年的從政生涯,習近平始終夙夜在公、兢兢業業,他把真心、愛心獻給了一方人民,留下了難舍的情誼。
“雲中誰寄錦書來”
張紅還說到:“習近平同志離開福建後,我給他寫過信,他也給我回過信。2004年,我到杭州出差,還去拜訪了他。他很高興,熱情接待了我。每年過年,我都寄賀年卡給他,他都給我回。他到中央工作以後,我想賀年卡可能就不太好寄了,但是之前每年都寄,今年也不好斷了,就試寫了一張。沒想到,他又給我回了一張。”“雲中誰寄錦書來”,在資訊化高度發達的時代,書信往來更具情感、更顯真誠、更有溫度、更加珍貴。不管在地方,還是在中央,習近平的工作必定十分忙碌,能收到他的回信意義不同尋常。他重視曾經工作過的同僚朋友,關心關愛貧困地區人民,關注鼓勵為祖國繁榮昌盛作出貢獻的各行業工作者……據公開報道,僅2020年一年時間,習近平回信複信19次,他與“硬骨頭六連”全體官兵、與比爾·蓋茨、與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與袁隆平等2位科技工作者代表,還有大學生、社群工作者、企業職工、鄉親們等等,在信中拉家常、談感受、叙情誼,紙短情長,字裡行間皆是暖意,讓人無不感動。
“紅土地培養了我”
最後,張紅還提到說:“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年臨别之時習近平同志講的一些話,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他說:‘我在福建17年4個月。黃土地哺育了我,紅土地培養了我。’”2002年10月11日,習近平到浙江上任。在第二天召開的全省上司幹部會議上,他滿懷深情地說:“我在黃土地上生根、發芽,在紅土地上成長、發展,是黨和人民将我培養成人,我願意在任何地方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當年隻有 15歲,迷茫且彷徨的習近平在陝北的黃土地上,真誠地和鄉親們打成一片,自覺地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練。幾年中,他曆經“跳蚤、飲食、勞動、思想”這四大關,培養出了他要為人民做實事的不變信念。在福建的17年多是他人生中十分重要的階段,他走過這片紅土地的每個角落,他堅定着人生目标,他滿懷着理想與抱負,他在此成長、發展,為紅土地上的人民群衆帶來希望與福祉。2014年11月,習近平在福建調研時深情地說:“福建是我的第二故鄉。”習近平也是福建人民永遠的家人。
紙短情長,見字如面。有道是,一封信便是一份深情,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亦或是未來,每封回信複信,都展現着習近平那份心心相印的人民情懷,蘊含着他對治國理政的深刻思考,表達了對複興中華的殷切希望。(文/學習大軍,2021年9月15日)微信公衆号:學習大軍 微信 ID:xuexida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