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邊緣群體的生命重量 雨果經典之作 展現社會命題

作者:老貓娛樂秀

雨果的《悲慘世界》作為名著來說流傳至今,到現在也經曆了無數的翻拍舞台劇,電影,電視劇等等。在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上一部法國翻版的《悲慘世界》再次出現在了大衆的視野裡,并且這部拉吉•利的處女作獲得了好評。這部影片雖然沒有全部取材于名著,但是片名和場景的取材就已經展現了全片的概念,同名著裡面一樣的水深火熱的社會底色,用小說中的場所位置"法國巴黎東部"這片交火地帶,用鬥争來展現了人權,法律等複雜的社會問題。

邊緣群體的生命重量 雨果經典之作 展現社會命題

對邊緣群體的複雜态度

導演拉吉利可以說是太過無名,因為這部《悲慘世界》就是他想要打開電影市場的開門之作。這部電影裡的暴亂誕生,無論是從劇作的成熟角度還是從人物鏡頭的排程飽滿都不像是一部處女作。導演截取了著名的2018世界杯為故事背景,凱旋門下的人潮給我們展示了一場來自勝利的團結假象,這樣的喧鬧開場鏡頭裡不同的膚色,近景遠景裡的不同轉換都精準的表達了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含義。作為開場來說這樣穩重的拿捏更像是一個老手,在場景裡将電影還未開始就推向了風口,也在這樣的容錯感之中增加了觀衆的興趣與疑惑。相比于同名的短片來說擴充了很多細節,但是在命題上并沒有太多的深入,讓人遺憾。

邊緣群體的生命重量 雨果經典之作 展現社會命題

人群裡高呼的有色人種姓名仿佛更像是一種諷刺,也像是一種線索,他們所高呼的英雄在原來的社會裡所擁有的尊重在這時天翻地覆。因為在世界杯中拯救了法國是以被奉為神助,這樣的開頭不僅指出來了當時法國球隊的有色化,也順帶着引發了關于歐洲移民潮流的關注。看似簡單實則寓意深刻,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讓白人警察們忘記了,這些邊緣人也應該擁有的權利。在複雜大背景之下的法國人對于這些邊緣群體的雙重态度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所在。

鏡頭裡的審視社會

影片整體的鏡頭有自己的風格,十分飽滿的紀實感,街頭感和設計巧妙的鏡頭排程都在展現着對于當下現實法國社會的反思,這樣的表現對于同等的新導演來說無疑是十分出色的,也讓整部電影從"漸入佳境"到"驚心動魄"。現在來看法國對于種族題材的揭露才算是真正露骨的,跟随着警車,鏡頭逐漸深入動蕩的城市裡面,我們能真切的看到三位主人公對于相同身份的不同視角。影片裡運用了很多的晃動鏡頭,但是卻不顯得雜亂無章。雖然這樣的手持鏡頭已經不算是少見,甚至在現在的年輕導演裡有過多的展示,拉吉利卻讓其再次擁有了生命,恢複了關于劇情的流動性與跳動性。而動作戲也很精彩,劇情的緊張感十分飽滿吸引人,節奏把握也恰到好處。

邊緣群體的生命重量 雨果經典之作 展現社會命題

叙事在混亂裡仍然具有邏輯的完整,這樣的成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雖然穩定的文本構架有一定的關系,但文本之間的互相拉進增強,情感渲染等等都是導演真正的紮實功底,也增加了關于暴力的審視。鏡頭裡展示了很多區域性的東西,用來拼湊了一副拼圖,随着電影劇情的不斷推進與發展人物的戲劇化逐漸顯現了出來,随時可能爆發的鬥争,人物的貼切感都在微妙的平衡着,階級沖突,原始地位的交鋒都是用鏡頭來審視的。而當鏡頭最後用失衡角度來俯瞰整個巴黎郊區的時候,每個人都是那麼平常,都是沐浴在陽光下的卑微靈魂,也都是那樣的無足輕重。

邊緣群體的生命重量 雨果經典之作 展現社會命題

外部沖突内部異化

導演在拍攝《悲慘世界》之前實際上是以短片和紀錄片開始的,是以在人物的細節上拿捏的更好。這部電影的成功也不僅僅與這個有關,他本身就是出身成長在這片"交火地帶"的,是以對于這個地區裡面所蘊含的勞工階級鬥争有着相當真實的材料和生活方式體驗。這部電影所展現的沖突也就會自然而然的更加深刻,暗中用警察的過度施暴來埋下複仇的種子,最後成為這場戰争的導火索,對于外部的鬥争刻畫詳細。這部作品可以被稱為是本世紀的《怒火青春》,當年這部作品也是用青少年與警察鬥争來展現法國生态環境裡的暴力仇恨糾纏,而29年過去這樣的困境依然無法破解。

邊緣群體的生命重量 雨果經典之作 展現社會命題

内部的異化同樣也是電影的側重點,這也是這部電影的特别亮點,對于三個主人公來說不同的想法注定了不同的做法。在對待黑人群體的時候一副醜陋的種族主義臉面讓人厭惡,而作為黑人的警察同樣粗暴不堪,用法律壓制一切。三人之間不同的分化加強最後将電影推向了沖突高潮,而在此之前的叙述卻絲毫不顯痕迹,讓電影的異化問題的出現并非突兀生硬。法國的曆史從來不缺乏這樣的原因引起的異動,但是卻一直沒有恰當的解決方法,警方的以暴制暴,怨恨輪回,權利上的自由度都讓這一問題逐漸深化。

交換權利的流動态

有人的地方就有權利,而權利也往往是戰争引發的源頭。在集團勢力與當地的政府機關進行的利益交換就将這個問題搬上了正面舞台。支配着我們社會進步或者倒退的力量其實就是關于權利利益的更換與分離,而并不是權利的消失。而《悲慘世界》整部電影恰好就是整個權利的流動狀态,在暴力的不斷增長之下個體是難以存活的,是以就會産生一個個不同的反抗團體,我們也難以用善惡的眼光去判斷兩方對錯。就像在遊戲《底特律》之中沖突産生一樣,善惡的判斷永遠都是沒有固定原因的,是以電影中也為我們顯現了企圖想要在法國這樣的社會結構裡面消滅暴力簡直難如登天。

邊緣群體的生命重量 雨果經典之作 展現社會命題

影片的張力十足,從主角的盜竊開始,全片的激情就被點燃了,在這裡面來看對于所有權,占有權等等行為其實都是對于權利的分離與控制。暴力錢就是一個封閉的圈,一旦開始就不可能輕易停下,也不太可能越來越小,開頭的狂歡與結尾的暴亂都是對于權利沖突的具象。紮根于人性的這些問題永遠都是推動劇情,乃至于這個世界的最大助攻,也永遠都是不可抗力,難以抵抗,弱小的人,無權的人永遠都是失語的,就連愛也變得很脆弱。

邊緣群體的生命重量 雨果經典之作 展現社會命題

這部電影其實更多的是與人物的親近感,每個人的抉擇都讓觀衆感到驚心動魄,其實無論是什麼團體,無論是警察還是黑幫都是對于善惡和正義失語的,有一種情感上的缺失,電影的社會命題太過于張揚敏感。社會對于責任和歸屬的忽略永遠都是暴力的産生地,也會進而導緻最底層的邊緣群體們對于政府的暴力反彈,所有的人都會被卷進這樣的鬥争,也進而導緻了毀滅。并沒有人出生就是暴力的,能夠走到心靈惡意盡頭的花都是由于自私與惡意所生長的。而這部電影留給我們的最讓人深思的就是,維克多雨果所描繪的《悲慘世界》在今天依然是悲慘的,無法拯救的,世界還是那樣的無力,每個人還是那樣的渺小,這樣的結尾讓人唏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