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創意寫作在國内一批高校中呈蓬勃之勢,培育壯大文學新人成為業内關心話題。其中,上海一直是“創意寫作”學科實踐與探索的重鎮,上海大學、複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都已成立創意寫作專業。随着出版、影視、遊戲、動漫等産業發展,日益龐大的文化市場對創意寫作人才的需求愈發旺盛。但與此同時,創意寫作人才的巨大缺口,也成了當下文創産業發展的一塊“短闆”。
如何激活更多創意寫手的活力?今天,“何建明中國創意寫作獎”在上海設立啟動,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觀察到,中國文學寫作近年來面臨很大變化,包括文體的變化在小說、詩歌和紀實類創作中都有展現。“光是紀實類創作,就分支出了報告文學、非虛構、傳記等新形态,不少作家同行也在調整寫作形态。這種變化和文體的多樣化、新發展,歸根起來就是作家們探索新的創作方法,都是在進行創意性的寫作。”
随着文學新文體、新形态的層出不窮,閱讀形式與新媒體媒介的更新疊代,使得創意寫作與傳統的文學寫作差別開來并逐漸脫穎而出。基于強烈的現實關懷,“何建明中國創意寫作獎”正是面向當下中國文學寫作的種種變化與挑戰,是新時代中國創意寫作學科發展與創作探索邁向新階段的重要實踐,将分設“作品創作獎”“新銳作家獎”“創意寫作理論獎”。
不少作家也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地投入到“創意寫作”實踐潮流中來。何建明注意到,張炜、劉醒龍等小說家的新作,從取材到表達形式,都與傳統的小說差異很大,在向創意寫作靠近。“可以看到,創意寫作實踐已然展現在作家們的創作過程之中,中國創意寫作的發展方興未艾。”他說。
雖然早在1897年愛荷華大學就開設了創意寫作專業課,培養出了一批“科班出身”的作家,但國内“寫作可不可教”話題一直備受熱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創意寫作在中國高校落地生根的十餘年,從寂寂無聞到如今上百所高校建立起相關學科體系,寫作這一概念正被重新激活,覓得更多發展空間。比如,2009年國内首家創意寫作研究中心在上海大學成立,不僅培養作家,更着力于為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廣告、會展、數字内容和動漫打造“人才蓄水池”。世界華文創意寫作協會會長、上海大學創意寫作學科帶頭人葛紅兵談到,專業獎項的設立,有助于上海大學與何建明上海文學研究院吸收各方優質資源,進行跨界開拓,發揮平台的最大效應。
當代文學不僅僅是作家的個人事業,也是文化産業的一部分,甚至成為影視等其他文化藝術樣式的前文本。将“創意”置于“寫作”之前,正是嘗試着更多的方式去“寫作”,或許未來還會有更多講故事的方式。而創意寫作打造複合型、創造型寫手,恰滿足呼應了文學藝術及文創産業發展的需求與趨勢。
40餘年來,何建明創作了《浦東史詩》《第一時間》《革命者》《上海表情》《可愛的共和國人》等50餘部報告文學長篇作品。回望創作軌迹,“一座城市、一位模範、一段曆史……都可以有無窮的講述方式。怎麼寫到位、寫出彩、寫出新意?這也是我作為紀實文學老兵需直面的新挑戰。”他期待,未來更多寫作者尤其是高校大學生和社會青年加入創意寫作行列,面向時代和世界生動講述中國故事。
作者/攝:許旸
編輯:王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