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栖霞寺旁邊這塊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來是山中一寶

此碑位于栖霞寺山門外側,叫明征君碑,和千佛岩石窟和舍利塔并稱栖霞山三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唐朝上元三年(676年)所立,全名“攝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距今有1300年曆史,不僅是南京地區儲存最好、最大的唐碑,在全國現存唐碑中,也是極其罕見的珍品,上面所刻碑文書法是中國最早的行書碑刻之一,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了更好地保護此碑,近年栖霞山在碑上建亭予以保護,并且是常年閉門。

栖霞寺旁邊這塊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來是山中一寶

此碑有幾個亮點:

其一,碑文是唐高宗李治所撰,通篇四六韻文,後用十首銘詞結束;

其二,正文為唐代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書,高正臣的書法造詣深厚,其基本筆意取自王羲之,又汲取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筆法,融會貫通,自成一家,受到唐高宗李治、壑宗李旦和玄宗李隆基的青睐,廣受習書者的喜愛和摹學,唐代書法史論家張懷瓘說他的字“筋骨兼備”,宋代陳思稱其“善正、行、草書”,清代葉昌熾謂之“風骨凝重,精光閃含”,可見曆代對他的書法成就評價甚高。而本碑以行書寫就,通篇氣韻充沛,古雅凝重,結體則圓潤秀逸,剛健婀娜,既保持了魏晉時的風神,又含有初唐時的端嚴,實在是碑中逸品,書壇佳構,彌足珍貴;

其三,碑額“明征君碑”四字則為另一書法家王知敬所篆,其書法作品有“精妙絕倫,不遜虞褚”的美譽,此碑額書法意度沉密,筆力深厚,令人歎賞。

其四,碑陰“栖霞”二字為唐高宗親筆所書,筆勢雄健,筆力遒勁雄渾,神采奕奕,氣勢開闊,确有大家風範。

其五,碑材采自栖霞山,是栖霞組灰岩石,又系動物化石,表面梅花狀斑紋均是2.8億年前生長于淺海中的動物海百合莖化石與中國孔珊瑚化石,有22000多個,是地質界罕見的化石标本,又具有很高的地學價值,有“梅花石”之稱。這座碑曆經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尚能不失其當年光彩,堪稱奇迹。

其六,碑額上六龍拱額的紋飾和碑身兩側的獅首绶帶西番蓮紋飾,展現了唐代的時尚,使得該碑成為一件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瑰寶。

其七,根據史料記載,在明代之前,馱碑者多為龜,到宋代依然如此,而此碑刻馱碑者乃龍頭,實乃唐碑中的孤品。

其八,此碑文裡出現了“南京”二字,是訖今為止在南京地區最早出現“南京”二字的文物。原文是“淩江迥憩,遂屆南京;負仗泉丘,遊耽林壑”。此“南京”是否就是指現在的南京,有待考證。畢竟史書記載“南京”作為我們現在這座城市地名最早明代洪武元年。

栖霞寺旁邊這塊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來是山中一寶

明征君原名明僧紹,字承烈,山東人。劉宋時曆任征直郎、參軍、正員外郎等,他後來先是隐山東崂山,聚徒講學,後随其弟明慶符往郁州(今連雲港)弇榆山,“栖雲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慶符回首建康後,明僧紹随歸,至南朝蕭齊時隐居攝山,在此期間,皇帝曾多次下诏書征他擔任官職,但他始終堅辭不就,他這種甘于淡泊、不圖富貴、潔身自愛、嚴持操守的真隐士精神得到了人們的崇敬,于是遂有“征君”“隐君”之譽。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紹捐出了自己在攝山的住宅,建成寺廟,因他别名“栖霞”,故寺稱“栖霞精舍”,也就是現在的栖霞寺,攝山也是以得名栖霞山了,因而明征君就是栖霞寺的開山鼻祖。

栖霞寺旁邊這塊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來是山中一寶

此碑正文33行,行74字,全文2376字,現尚存2363 字,僅缺13字,字迹清晰可辨,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36米

栖霞寺旁邊這塊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來是山中一寶

明僧紹去世後,轉眼又過了将近200年,到唐高宗李治當政時期,明僧紹的五代孫明崇俨以擅長“方外之術”而受到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重用,擔任了冀王府文學,後又累遷為正谏大夫。史書上說他有呼風喚雨、役使鬼神的本領,施動法術,能“盛夏得雪,四月得瓜”,又設法壇為高宗祈福延年,極得皇帝恩遇。就在明崇俨位重勢顯之時,他未忘了光宗耀祖,擡高門戶,特意向李治提出要為五世祖明僧紹樹碑立傳,唐高宗慨然應允,親自撰寫了這一篇碑文,賜立下此碑于栖霞寺西側。

栖霞寺旁邊這塊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來是山中一寶
栖霞寺旁邊這塊被人忽略掉的石碑,原來是山中一寶

碑文追述了明僧紹當年信奉佛教,隐居栖霞,婉謝皇帝征召的過程,同時也講到齊、梁二代在攝山營造佛像,即栖霞山開鑿千佛岩的史實,褒揚了明崇俨引以為豪的這位先祖的潔操高行,該碑碑文具有一定的史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