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 晉,周靈王太子,字子喬,因谏忤旨谪居并州太原城郊唐坂裡,今山西太原東建有晉祠。
第二世: 宗敬,娶呂氏,王姓受姓之祖,為周司徒。
第三世: 仕蠲,字思勉,配郭氏,為周司空。
第四世: 智,字孝珍。配溫氏。
第五世: 恙,字君遜,取劉氏,為周司空。
第六世: 亢,娶胡氏,為周大司馬,封琅琊王。
第七世: 穎,娶鐘氏。
第八世: 榮,字予邈,娶戴氏。
第九世: 錯,周赧王朝封於魏為大将。
第十世: 迹 字子明,封大夫,拜待中,娶陸氏。
第十一世:愦。
第十二世:息,為司寇上将軍。
第十三世:恢。仍為司寇,封尹陽君。
第十四世:翦,秦大将軍。
第十五世:贲。仍為秦大将軍。
第十六世:離,封武城侯,娶孫氏,子二。
第十七世: ▲元。任琅琊徙山東臨沂。稱“琅琊世一代”。 ▲ 威。居太原與琅琊分為二派。威公後徵士,霸居太原,為“太原世代”。
第十八世: ▲惠; ▲忠。
第十九世: ▲雄; ▲ 曜。
第二十世: 吉,字子陽。漢宣帝封為博議大夫。元公四傳至吉公。
第二十一世: 駿,字偉宣(亦傳偉山),元帝朝谏議大夫。
第二十二世:▲遵,字伯業,及漢中大夫、義卿侯;▲崇,字德禮,成帝朝為大司空、扶平侯。
第二十三世:▲音,字少元。大将軍掾。▲符,字言節。漢末衰亂,隐居不仕,娶霍氏。
第二十四世: 霸,字儒仲,芥徵不就,漢拜大将,娶賈氏。
第二十五世:烈,字彥方。有行義,隐居不仕。娶柳氏。
第二十六世: 殷,字可量。雲中太守,家祁,娶沈氏。
第二十七世:儀。
第二十八世:▲履初;▲履複。
第二十九世:傑,字文俊,配鮑氏。
第三十世: ▲ 澤,為雁門太守、代郡太守,漢末而隐,配金氏,子二; ▲柔。
第三十一世:▲昶,字季和。魏末為兖州刺史,封司空,配胡氏,為澤公之子; ▲ 機,柔公之子,三國曹魏時任東郡太
第三十二世:▲ 渾,字元仲。晉初被封為揚烈将軍,遷徐州刺史,後又遷為中郎将,監準北諸軍事。不久,又為征虜将軍、監豫州諸軍事、假節、領豫州刺史。任徐州刺史時,遇荒年,百姓大饑,渾公開倉赈濟,積善於民,“百姓賴之”。配鐘氏,子四。▲湛,字處仲。不善言辭,頗有才氣,擅研《周易》。曾任秦王文學、太子洗馬、尚書郎、太子中庶子、汝南内史等職;▲淪,人稱汝南先生,曾任參軍;▲深,任西晉冀州刺史;▲沈,王機之子,黨附司馬氏,西晉初,王沈以佐命之勳,轉骠騎将軍、承尚書事、加散騎常待、統城外諸軍事,并被封為縣公。
第三十三世:▲ 澄,字安子。與弟汶“皆辯慧有才藻,并曆清顯”;▲汶;稱王平子,有才名;▲承,湛公之子,字安平(亦說安期),為晉國子祭酒,後為中書;▲濟,渾公之子,與晉武帝的姐姐常山公文主結婚,曆任待中、國子祭酒、河南尹、太什等職;▲浚,沈公之子。西晉任甯朔将軍、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主宰一方重鎮。
第三十四世:述,字懷祖,晉顯宗朝,王導辟為中書令,承公之子,東晉康帝時任骠騎将軍,後曆任建威将軍、征虜将軍、會稽内史、都督楊州徐州之琅琊諸軍事、衛将軍、散騎常侍、尚書令等職。為人耿直,不尚虛僞,德配呂氏。
第三十五世:坦之,字文度,述公之子,少有名氣,有“獨步江東王文度”之稱,晉孝宗朝為中書舍人,人稱為三世中書,配莫氏。
第三十六世: ▲ 恺,承襲坦之公爵位,任侍中,領右衛将軍;▲愉,任骠騎司馬、加輔國将軍。後被劉裕所謀害;▲忱,任荊州刺史,都曹荊益甯三州軍事、建武将軍、假節,配莫氏子。
第三十七世: 敬宏,簡文帝朝為中書令。
第三十八世: ▲ 熙,字以明,為長史,與簡文帝為布衣交,配章氏; ▲慧龍。愉公之孫。愉滿門被劉裕所害,慧龍年14歲,在和尚僧彬和雍州刺史魯宗之保護和幫助下,渡江北上投奔後秦姚興,後秦被北魏滅,又進入北魏。與北方大族崔浩結親,娶崔浩之侄女,任南蠻校尉、安南大将軍左長史,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對慧龍用而不疑,任龍骧将軍、荥陽太守,賜長社侯。
第三十九世:▲浩,字帷廣,子四,恭、爽、恭生、貞;▲寶興,慧龍之子襲爵長社侯,龍骧将軍。
第四十世: ▲恭,字孝伯,晉大都督,卒以抗直取禍,配詹氏;▲爽,盛有才名; ▲恭生;▲貞,字孝逸,七歲能文。隋文帝辟不就。娶金氏;▲ 瓊,寶興之子。其女被魏孝文帝納為嫔妃。瓊在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三朝相繼任前軍将軍、并州大中正、光州刺史、左将軍、兖州刺史、鎮東将軍、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等職。
第四十一世:▲遵業,任右軍将軍、兼散騎常待,有譽當時;▲廣業,任太尉祭酒;▲延業,任中書郎;▲季和,任書待禦史、并州大中正。以上四兄弟為王瓊之子,因涉曆書傳,博學多聞,才藻出衆聞名,時人稱贊他們:“英英濟濟、王家兄弟”。号稱“四房王氏”。▲褒,字淵。文章與庾信齊名,初事梁主铎為吏部尚書左 射。西魏不梁,乃入長安,仁周為車騎大将軍,少司空萬泉康侯,遂落藉於鹹陽。史稱“鹹陽世代”;▲國寶,娶謝安女。
第四十二世:▲宏之,宋武帝辟不就,隐蜀山采藥,後出為參軍,方正不阿;▲鼐,字玉竣。仕隋為安都通守,頗有政聲
第四十三世:▲弘讓,字長宗。中書舍人;▲弘直,魏州刺史。
第四十四世:▲ 琳,弘讓公之子,字方慶,封石泉男;▲方則,弘直公之子,任光祿卿。
第四十五世:▲練,為莘縣尉,遂徙萃;▲嘩,琳公之子,改緻河南兖州固始縣令,在任有政聲,人民懷德,後受命為定城令,人民攀轅卧轍,求勿離去。華公不忍,遂家於固始,是為王氏之“固始祖”。
第四十六世:▲友名,嘩公之子;▲罕,仕慕蓉氏,為上容太守。詳見元谟傳。
第四十七世:▲卞,友名公之子;▲秀,與父皆以文學顯,子五。
第四十八世:▲恁,俱家於固始,世代為農。▲元谟,字彥德,宋武帝為從事;▲元中;▲元嘉,中補參軍領汝陰太甯,升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護軍将軍、豫州刺史加都督谥曰莊。▲元載;▲元邈。皆因華亂散徙南中;▲元則,字彥法,以儒術進曆太仆國子博士,江左号:王先生,受業者千餘人。
第四十九世:煥,号江州府君,人稱儒門世濟厥*R>第五十世: 虬,江州府君子也,始北事魏,太和中為并州刺史,因家於河汾,号晉陽穆公,子一。
第五十一世:彥,晉陽公子,為同州刺史。
第五十二世:傑。同州府君子,為濟州刺史,封安康公,谥曰獻。
第五十三世:隆,字伯高,傳太仆先生之業,教授門人千餘。開皇初以國子博士待诏雲龍門,出為昌樂令遷同州遂不仕,曰同州府君。子五。
第五十四世:▲芮,城府君;▲圭,字叔介,太宗朝為谏議;▲仲華,深明六經,精於易理,侄文中子考《易》焉。
第五十五世:▲ 通,字仲淹,号文中子,開皇四年同州夫人經山梁履石有娠而生,詳見世家;▲凝,字叔恬,貞觀初為監察禦史,出為吳蘇令,号太原府君;▲績,字無功,大業中舉,孝第廉潔;▲靜,文中子季弟,薛收子,字之曰:保名。
第五十六世:▲福郊,文中子長子,子一;▲福畤,為黃州牧,子六。
第五十七世:▲ 沅,唐工部員外郎,曆禦史;▲ 勔,泾州刺史;▲勵,第進士、鳳閣舍人,洪文館學士、天官侍郎;▲勃,字子安,對策高第,署沛王府修撰,補虢州參軍,與 勔 勮皆有文名;▲勮;▲助,了子功,第進士、禦史; ▲ 劼,以文章名世;▲勸,亦以文章名世,并見唐史。
第五十八世:▲景肅,為三川守遷涼、博二州刺史;▲絹。
第五十九世: 政,贈尚書,娶李氏。
第六十世: ▲ 仲舒,字弘之。拜散騎常侍左拾遺,配李氏,子七;▲ 杲,字昭,子一。
第六十一世:▲哲,進士,始遷汴東,昆第七人,初進士;▲嗔;▲弘;▲泰;▲複;▲回;▲睦,杲之子。
第六十二世:言,字伯謹,任滑州黎陽令,追封許國公,配姚氏,子一:徹。
第六十三世:徹 ,字文通,後唐同光元年癸未狀元,為侍制右拾遺,追封魯國公,配田氏,子二:祜、 祚。
第六十四世:▲祐(亦作王祜),字景叔。祐公才志詞,倜傥有俊氣。顯於五代漢周之際,曆事宋右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祐率以直道,不容於時。歸而植三槐於庭,并對人說:“吾子及孫必有位至*的”。不久,他的三個兒子:懿、旦、旭,俱極顯貴。特别是旦公,相真宗皇帝於景德、祥符年間,朝庭清明、天下無事,享其福祿榮名十有八年,配漆氏,生文正公旦。▲祜,字君實,徹公次子,登進士,任兵部侍郎。▲祚,字登泉,徹公季子,累官至中書令,同平章事,拜司空、封魯國公、任宿州防禦史。
三槐王氏,是以堂号聞名天下的王氏宗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王氏興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縣。王徹之子王祐(亦作王祜),字景叔,北宋初,曆仕宋太祖,太宗兩朝。宋太祖時,王祐任監察禦史。太祖委派他查處原大名鎮守符彥卿圖謀不軌事,并許諾事成回朝後升任宰相。王祐經過認真調查後,竟以一家百口擔保符彥卿無罪。不料,宋太祖大怒,立即降他為行軍司馬,安置華州。宋太宗即位後,又重新起用他,并拜他為兵部侍郎。王祐在所居庭院中,親手種植了三棵槐樹,并預言:“吾之後世,必有為*者,此其是以志也。”其後,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之首。從此,王祐子孫,居官要職,成為宋代一大貴族。宋代以後,三槐王氏更是枝繁葉茂,子孫遍布海内外,成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