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最愛謀士郭嘉在三國謀士團中排什麼級别?

本文取材于羅貫中長篇小說《三國演義》,與正史無關。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軍閥據地自專,無不想趁機發展壯大,在亂世中分一杯羹,而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是要有人才。

縱覽三國群雄,每個霸主都有自己的首席謀士,如董卓有李儒,呂布有陳宮,隻有曹操沒有首席謀士。為何?因為他的謀士實在是太多了,荀彧、荀攸、郭嘉、賈诩、程昱等,全是S級,若論誰是首席,很難論出一個結果來。袁紹的謀士也多,但也就田豐、沮授能拿得出手,其餘大多是碌碌之輩。是以說曹操陣營沒有首席謀士,但若論曹操最愛的謀士,則毫無疑問,非郭嘉莫屬。

曹操最愛謀士郭嘉在三國謀士團中排什麼級别?

在東漢末年的衆多謀士中,郭嘉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他智商超高,算無遺策,沒有人能在他面前耍花招。除此之外,郭嘉最厲害的本事在于對人心理的把握,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來看幾個例子。

《三國演義》第十一回,曹操為報父仇攻打徐州,陶謙扛不住請劉備幫忙退敵,劉備給曹操寫了封勸和書,請曹操退兵。曹操大怒,欲斬殺來使,被郭嘉攔住。郭嘉說:“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啥意思呢?劉備不是來請和嗎?準!準了之後趁你放松警惕,一槍撂倒,玩的就是套路。

曹操最愛謀士郭嘉在三國謀士團中排什麼級别?

曹操一聽,這招好,欣然從命。可惜由于突發情況導緻此計未遂,呂布偷了曹操的老家兖州,逼曹操不得不回防,徐州逃過一劫。但僅此一例,可見郭嘉并非什麼善男信女,隻要能取勝,什麼招數都可以用,你以為我講信用,不好意思,我反其道而行之,不然為何說兵不厭詐呢?

第二十四回,衣帶诏事發,曹操發現诏書上有劉備的簽名,欲發兵剿滅劉備。衆人皆謂一旦發兵徐州,袁紹将趁虛而入,許昌難保。曹操不決,問郭嘉。郭嘉說:“袁紹性遲而多疑,其謀士各相妒忌,不足憂也。劉備新整軍兵,衆心未服,丞相引兵東征,一戰可定矣。”後果如其料,袁紹因小兒之病不肯發兵,劉備一觸即潰。

曹操最愛謀士郭嘉在三國謀士團中排什麼級别?

第二十九回,官渡之戰前夕,衆人皆擔憂孫策會趁袁曹相持之際襲擊許昌,隻有郭嘉料定孫策死期将至:“孫策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這個說法聽起來不僅毫無邏輯,甚至有點異想天開,但結果竟如其料,孫策為許貢門客所殺。在馬伯庸先生的《三國配角演義》中,對此進行了展開論述,他懷疑孫策之死出自于郭嘉的一手策劃,而非意外。但無論是意外還是人為,郭嘉對孫策的評價都非常确切,他非常善于針對特定的人格特點量身定制一套應對政策,令人防不勝防。

曹操最愛謀士郭嘉在三國謀士團中排什麼級别?

接下來第三十二回,袁紹死後,曹操攻打袁氏兄弟,久不能下。郭嘉勸曹操收兵,他說:“袁氏廢長立幼,而兄弟之間權力相并,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争。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讨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而定也。”果然,曹操收兵後,袁譚、袁尚開始内鬥,最後兩敗俱傷。

第三十三回,袁熙、袁尚遠遁烏桓,道路艱險,衆将勸曹操窮寇莫追,并且大軍遠離中原,劉表可能會趁虛襲擊許昌,這是常人的想法。又是郭嘉力勸曹操斬草除根,不要怕千裡萬裡,至于劉表和劉備,郭嘉早把他們看得透透的,且看原文:“諸公所言錯矣。主公雖威震天下,沙漠之人恃其邊遠,必不裝置;乘其無備,卒然擊之,必可破也。且袁紹與烏桓有恩,而尚與熙兄弟猶存,不可不除。劉表坐談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禦劉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也。”

曹操最愛謀士郭嘉在三國謀士團中排什麼級别?

同樣是第三十三回,曹操遠征烏桓取勝,袁熙、袁尚又逃到了遼東,此時郭嘉已死,但他仍然料到了二袁之命運,他給曹操留了最後一策:“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并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

一句“其勢然也”是何等的自信!郭嘉料事先料人,東漢末年的群雄劉備、袁紹、孫策、劉表、袁譚、袁尚、公孫康等人,就連郭嘉自己的主公曹操,無一不在郭嘉料中,他們的性格特點以及性格缺陷早已被郭嘉所掌握。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郭嘉可謂是東漢末年的頂級心理學大師。

正因為郭嘉對衆群雄的心理掌握的夠深,他才知道隻有曹操是适合他的主公。二人意氣相投,秉性相合,曹操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說:“(曹操)真吾主也。”曹操隻有一次沒有聽取郭嘉的意見,結果釀成畢生大患。第二十一回,劉備請命阻擊袁術,曹操應允。郭嘉聽說以後,急勸:“一日縱敵,萬世之患”,曹操雖遣許褚召回劉備,但并沒有把它當回事,結果使劉備魚入大海,鳥上青霄,成了曹操争霸天下的勁敵。

曹操最愛謀士郭嘉在三國謀士團中排什麼級别?

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想起郭嘉,不禁仰天大哭,衆人問何故,曹操說:“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繼續閱讀